CooperG

Exclusive Content

《在野党》同仁洛杉矶声援张雅笛

作者:曾群兰 编辑:冯仍 责任编辑:胡丽莉 翻译:吴可正 2025年9月20日,我们:马群、何愚、曾群兰作为《在野党》工作者,来到洛杉矶中国大使馆门前,举起横幅和《在野党》杂志,高声声援22岁的留学生张雅笛。 张雅笛曾在“华语青年挺藏会”从事编辑工作。今年7月回国探亲时,她被中国警方抓捕并失联。此消息令人痛心,更令人震惊的是,709人权律师江天勇在尝试为张雅笛的母亲提供法律援助时,也被警方带走并失联。 张雅笛不过是年轻学子,却因追求自由与民主而遭受严酷打压。江天勇律师的再次被捕,更凸显了中国当局对法治与人权的持续打压。 我们今天在洛杉矶的行动,是为了呼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张雅笛与江天勇的处境。我们要告诉世人: 自由不是罪,民主不是罪! 我们强烈要求中共立即释放张雅笛和江天勇,还他们自由与尊严! 张雅笛无罪!江天勇无罪! 释放所有因信仰自由与追求民主而遭受迫害的人! ——2025年9月20日 在洛杉矶声援张雅笛的民主人士 Members of The Opposition Party in Los Angeles Voice Support for Zhang Yadi Author: Zeng Qunlan Editor: Feng Reng Responsible...

重塑自我 重建人性社会

作者:张兴贵 编辑:李之洋 责任编辑:胡丽莉 翻译:吴可正 天朝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不把人当人”。这句话刺耳,却直指社会的根源。在文化、制度与实践中,“人”常被简化为工具、数据或符号,而非有血有肉、有思想与尊严的个体。 一、不把人当人的社会症结 社会中,人被赋予各种标签,却被剥夺了作为“人”的本质。在一些官员眼中,人只是完成指标的工具、统计表上的数字或宣传的棋子:他们可能是“劳动力”,为经济增长添砖加瓦;可能是“生育机器”,为人口政策服务;或是“消费者”,为利润贡献财富。但这些身份背后,几乎无人追问:他们是谁?他们的梦想、痛苦与追求是什么? 这种“工具化”思维渗透各处:教育中,学生被化为分数,教师沦为指标执行者;职场中,员工成了“螺丝钉”;医疗中,病人被视为“病例”;甚至在家庭里,孩子也常被当作父母梦想的延伸,而非独立个体。其根源在于长期忽视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用集体目标与宏观数据取代了人本关怀。 二、中国人的悲剧:迷失的自我 中国人的悲剧在于: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应该成为什么,不知道能够过怎样的生活。 首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社会标签掩盖了真实个性,我们被推着前行,却少有机会探索自我。在中国一个成绩一般的孩子,可能喜欢画画或写故事,但老师和家长只关注分数,他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他会被推到补习班、题海里,没有人鼓励他去发展天赋。久而久之,他也怀疑自己“就是个差生”,而忘了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其次,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长期以来,社会强加“成功”的标准——高学历、高收入、买房买车、成家立业。但这些标准并不适合所有人。人们被教育要服从,却鲜少被鼓励去选择独特的道路。一个本来热爱音乐的男生,梦想成为独立音乐人。但走出校园后社会与家庭不断提醒他:要有“稳定工作”、要买房、要结婚。他只能像所有人一样朝九晚五,被迫活在别人期待的剧本里。 最后,不知道自己能过什么样的生活。效率与结果主导的社会让人们接受“只能如此”的观念,被告知生活就是竞争与牺牲,而不是尊严、自我与幸福。快递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每天奔波十几个小时,只为多送几单、多挣几十块钱。他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竞争,被告知“拼命干才有出路”。久而久之,他不再思考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是否能有闲暇时间去陪伴家人、旅行或学习新技能、是否还能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只是把人生等同于送件、赚钱和透支身体。 结语 每个人都不是工具,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情感、梦想和尊严。改变不会立刻发生,但可以从自身开始:尊重身边的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反思自我,拒绝被外界期待绑架;行动起来,为弱者发声,为人性呼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重塑自我,重建更人性化的社会。 Reshape the Self, Rebuild a Humane Society Author: Zhang Xinggui Editor: Li Zhiyang Responsible Editor: Hu Lili Translator: Wu Kezheng Abstract: Chinese society...

从胡洋/张雅笛被捕案看中共对海外言论的监控

作者:张致君 编辑:钟然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吕峰 2025年7月26日,上海浦东机场的门口走过无数旅客。他们推着行李箱,怀里抱着孩子,神情疲惫,却满心期待着家里的饭菜和床。胡洋也是其中之一。他从荷兰飞回来,准备探亲。警察把他带走。罪名叫“寻衅滋事”。行李箱还没来得及打开,钥匙还揣在兜里,给朋友买的礼物也没有送到,他的旅行就结束了。他的妈妈在胡洋被羁押35天后在推特上发帖求助,没有一天就被强制删帖。 四天之后,2025年7月30日,英国留学的张雅笛也回国。她的罪名比胡洋更重,叫“危害国家安全”。她甚至没有机会把在伦敦买的纪念品送给父母,就消失了。她的妈妈约见了709律师汪天勇寻求法律援助,会面时,律师汪天勇就被三名不明人士带走。 两个年轻人,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他们的未来像机场的玻璃一样,被轻轻一敲,碎成无数片。 胡洋的“罪行”或许是写下几句话。张雅笛的“罪行”或许是编辑几篇文章。 他们没有杀人,没有放火,没有贪污,也没有诈骗。他们做的事情,是最轻的,却被赋予最重的罪名。 在中共的字典里,说话是一种危险。说错话是犯罪,不说话是安全。 于是一个国家里,语言像石头一样沉重。一个眼神、一句玩笑、一个词语,都可能变成铁镣。 古代的文字狱是诗里的一个字,史书里的一个典故。今天的文字狱是推特上的一条帖,是微信群里的一句话。 过去,皇帝怕文人讽刺。现在,中共怕留学生说话。 过去,宫廷里的人噤若寒蝉。现在,海外的留学生也开始自我审查。 中共文字狱的范围,不再是皇宫,也不再是长城以内,而是扩展到整个地球。 极权最大的本领,是制造恐惧。恐惧不在监狱里,它在机场的大厅,在留学生的课堂,在家庭的电话那头。恐惧不在警察的手里,它在父母的叮嘱里:“别乱说话,回来小心点。”恐惧不在法律条文里,它在聊天记录的删除键里,在朋友圈的沉默里。 胡洋和张雅笛被抓,不只是抓了两个人,而是把恐惧推给了无数人。每一个海外留学生甚至旅居海外的人都明白:你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 一个政党强大时,不会害怕几句话。一个政党脆弱时,才会把几句话当成威胁。 中共害怕的不是胡洋,也不是张雅笛,而是他们背后的自由世界。害怕他们在荷兰的课堂里学到什么,在英国的社团里讨论什么。害怕他们的声音穿过国界,带回给国内的朋友,撕开一条小口子。 真话就是这样的东西,一旦漏进来,再多的铁墙也挡不住。 在自由的世界里,人们难以理解这种恐惧。为什么一个留学生说句话,就能让一个政府颤抖? 这是因为,中共的权力不是靠选票赢得的,而是靠控制语言维系的。一旦语言失控,政权就会摇晃。 所以他们要跨国镇压,把海外的声音也堵住。这不是他们的自信,而是他们的虚弱。这不是他们的力量,而是他们的恐慌。 罗岱青与张冬宁的被捕并不是开始,胡洋与张雅笛的被捕也非结束。 中共的长臂管辖想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不再敢说话。每当课堂上涉及中国问题,他们要低头做笔记;饭桌上朋友聊到政治,他们要笑笑不接话。中共想让他们因为害怕而沉默,让他们害怕手机里的记录,害怕回国的路。 沉默像传染病一样蔓延,会把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变成灰色的影子。 一个政权手里有枪炮,却害怕几个学生的笔。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却害怕几个年轻人的推文。一个党统治十四亿人,却容不下两名留学生的声音。 荒诞吗?是的,但这就是现实。 现实荒诞到,我们笑的时候,笑声里有泪。现实荒诞到,我们哭的时候,眼泪里有怒。 胡洋和张雅笛的消失,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他们的名字被写下,他们的故事被讲述,他们的遭遇被传播。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抵抗。每一次传播,都是一次共鸣。 自由的力量,不在于一个人,而在于无数个声音的叠加。声音可以被堵住一时,却永远不能被消灭。 在黑暗中说话,是需要勇气的。在恐惧中坚持,是需要信念的。 胡洋无罪,张雅笛无罪。言论无罪,自由无罪。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单的。我们要让中共知道,我们不会沉默的。 声音要穿越国界,像风一样。风吹过围墙,吹过铁窗,吹进每一个心里。 当无数声音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共鸣。这共鸣,将比恐惧更强大。 我们和自由同在。 我们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On the Arrests of Hu Yang and Zhang Yadi: The CCP’s Surveillance of Overseas Speech Author: Zhang ZhijunEditor: Zhong RanChief...

2025年9月3日阅兵:独裁的自我表演

作者:毛一炜 编辑:周志刚 责任编辑:李聪玲 翻译:吕峰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再次上演了盛大的阅兵。坦克轰鸣、导弹列阵、方阵整齐划一,官方说这是纪念抗战胜利,但真正的目的很明显——给自己撑场子,提醒老百姓谁才是“老大”。 看着这些机器,我想起1989年的六月。六四的鲜血早就告诉我们,这些军队不是保家卫国的力量,而是用来镇压人民的工具。手无寸铁的学生和普通民众,在坦克和子弹的攻击下倒地,那是真实的力量对比。今天的阅兵场景和当年的镇压逻辑几乎一样——暴力维稳,掩盖恐惧。 这几年,中国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下滑,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物价高得让人喘不过气,社会矛盾积压。中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却依旧沉迷于大场面,把军队、坦克、导弹当作治国工具。阅兵越盛大,它们越显示内心空虚和焦虑。一个真正自信的政府,不会用军队来吓唬老百姓。 更荒谬的是,中共至今还在篡改历史,把“抗战胜利”挂在嘴边,好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真正拼死抗日的是国军和普通百姓,而中共只会在背后算计,保存实力、渔翁得利。对内,它用枪镇压,对外,它用宣传粉饰门面。六四的血,是他们最真实的面目,也是警示。 习近平的阅兵不仅仅是中国的独裁秀,更是全球独裁的一个缩影。普京在俄罗斯用军队和国家机器维稳,金正恩在朝鲜用恐惧和核武器巩固统治。他们的逻辑一样:权力至上,民意无用,枪口才是最终的话语权。这些独裁者用军队和宣传掩盖失败,用暴力维持虚假的安全感,却无法改变人民心里的清醒。 坦克和导弹可以吓唬一时,但压不住人民的记忆,也掩盖不了历史真相。六四不会被遗忘,天安门的血与泪提醒每一个人:独裁政权再庞大,也只是建立在恐惧和谎言上。人民的觉醒,比任何阅兵表演都更具力量。 中国社会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尖锐。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制度问题,没有人能靠坦克解决。中共越是搞大场面,越暴露它没有能力面对现实。习近平的阅兵,是自我安慰,是恐吓,是对民众的警告,但它掩盖不了独裁的空虚。普京、金正恩也是一样,权力稳住了表面,心里却随时处于惶恐。 独裁政权永远想用军队压住人民,但人民不会忘记,也不会永远被恐吓。六四的鲜血告诉我们,枪口可以镇压一时,却改变不了真相。自由和公正不会消失,只是迟早会回来。坦克、导弹、阅兵,只能吓一时,无法阻止历史和民意的倒流。习近平、普京、金正恩——这些独裁者迟早会被人民唾弃,真正的国家力量,永远不在军队,而在觉醒的人民手里。 阅兵既不是民族荣耀,也不是节日盛事,而是一场虚假的自我表演,是独裁政权的恐惧和空虚的投射。中国的自由、民主和公正,总有一天会回到人民手中。独裁的虚假繁荣,再多坦克和阅兵,也掩盖不了它必将崩塌的命运。 September 3, 2025 Military Parade: A Dictatorship’s Self-Performance Abstract: The September 3rd military parade looks glorious on the surface, bu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