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编辑:李聪玲
责任编辑:胡丽莉 翻译:吴可正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公开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同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随后,他在直播中进一步强调,自己并不是单纯反对预制菜的工艺,而是反对餐厅在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使用预制菜。他提出了两个核心诉求:一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必须得到保障;二是国家应尽快出台预制菜的明确定义和标准。
为了证明说法,他还在社交媒体中展示了部分媒体探访西贝门店的影像,指出冷冻鱼、袋装汤料等现象,并公开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在9月12日的直播中,他明确表示自己并无“针对西贝”或“针对贾国龙”的个人敌意,而是希望通过这次事件推动行业透明化与制度完善。罗永浩的直言很快引爆了舆论,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留言支持,表达了自己对“预制菜进餐馆却不标识”的愤怒。显然,这不是一次个人的口水战,而是公众对食品安全长期焦虑的集中爆发。
面对汹涌的舆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企业方面迅速作出回应。首先,贾国龙在公开采访中坚决否认“西贝菜品属于预制菜”。他解释称,西贝部分食材确实经过中央厨房的统一加工处理,但这与“预制菜”不同。按照他理解的定义,预制菜是“工厂生产、冷冻包装、加热即食”的模式,而西贝依然保持现场烹饪、调味,只是通过中央厨房切配、分份以保持标准化。为了挽回声誉,西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并公开罗永浩所点13道菜的完整制作指导书,试图证明“非预制菜”;宣布全国门店后厨对顾客开放,只要符合防护规范,就可随时参观。推出所谓“罗永浩菜单”,即把争议菜品单独列出,并打出口号:“不好吃,不要钱”。计划开放原产地、中央厨房、工厂等参观路线,增加透明度。
与此同时,贾国龙宣布将起诉罗永浩,称对方的不实言论已给西贝带来巨大损失。他透露,9月10日至12日短短三天,西贝日均营业额下滑100至300万元,这已是公司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外部危机。可以说,西贝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被迫从强硬反驳转向“自证清白”,而危机背后的核心,依旧是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
然而,当西贝公开后厨实际操作后,诸如不用鸡肉熬制的“鸡汤”、存放一年的冻羊腿、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儿童餐专用西兰花等画面迅速在网络走红,令公众“大开眼界”。这种“中央厨房加工”与“预制菜”几乎难以区分,而多数餐饮企业为了营造专业餐厅的形象,并不会主动向消费者说明出品背后的真实情况。
中国餐饮业规模庞大、竞争激烈,预制菜近年迅速崛起,背后有三大驱动力:一是成本压力——原料上涨、房租高企、用工紧缺,迫使餐企寻求低成本模式;二是规模复制——连锁扩张需要口味统一、流程可控,预制菜成为最佳“标准化”方案;三是资本推动——被包装成“千亿赛道”,产业链迅速成型。然而,追求效率和利润,并不等于食品健康与安全。
而公众对预制菜的反感,并不仅仅因为口味,而是出于深层的不信任感。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到“毒生姜”“苏丹红鸭蛋”,公众一次次经历“舌尖上的灾难”,信任早已脆弱。背后折射的是制度性问题:监管缺位,地方政府往往顾及税收和就业,不愿严格执法;官商勾结,违规成本极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缺乏监督渠道;逐利至上,资本逻辑压倒公共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新兴食品模式都容易被怀疑为潜在隐患。
中国要走出食品安全困境,需要强化监管执行,确保标准统一、执法严格;提高信息透明度,让食材来源、加工方式和添加剂使用可被公众查询;加大违法成本,遏制官商勾结和违规行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减少过度加工和添加剂依赖,同时保持食品营养与口感;并加强公众教育与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机制。
今天的预制菜风波不仅是餐桌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隐喻:它像极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复制”模式——追求规模与效率,却牺牲了品质与安全。它揭示了公共治理的软肋——信息不透明,监管缺位,资本绑架政策。它让人们直面一个现实——普通人对制度的依赖比想象中更深,而制度却往往让人失望。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一顿饭看似琐碎,却连着生命健康、社会信任与制度公正。罗永浩和西贝,只是一次舆论的契机。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真正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是否能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吃到安心的饭,是否能让普通人在餐桌前不必怀疑自己是不是“实验品”。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若任由资本裹挟、监管缺位,它就可能成为新的“毒药”。守护餐桌,其实就是守护未来。
The Predicament of China’s Food Safety Seen Through the Xibei “Pre-prepared...
——言论无罪,释放良心犯
作者/编辑:李聪玲责任编辑:罗志飞
2024年7月13日,中国民主党人昝爱宗、邹巍等,仅仅因为在钱塘江边悼念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就被中共当局粗暴抓捕。7月20日,邹巍以“寻衅滋事罪”遭到刑拘,并于8月26日被正式批捕。如今,他即将站在杭州拱墅法院的被告席上,面对一场注定不公正的政治审判。
在当局眼中,悼念是罪,言论是罪,良知是罪。可是,在人民心中,悼念是人性,言论是权利,良知是光芒。今天,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声援邹巍!言论无罪!释放良心犯!
刘晓波先生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民主斗士,他以非暴力抗争与公民勇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的离世,不仅是知识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国民主运动的巨大悲剧。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权利为他悼念。邹巍与昝爱宗等人仅仅是在钱塘江边举起悼念横幅,这样的举动完全是和平、合法、正当的。他们没有扰乱社会秩序,没有危害任何公共安全,更没有侵犯他人利益。相反,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作为公民的责任与担当。然而,中共当局却将悼念视为威胁,将记忆当成敌人。因为在独裁者眼里,纪念刘晓波,就是提醒世人:这个国家依然有人在抗争,依然有人敢于说“不”。对他们来说,这种记忆比任何武器都要危险。
“寻衅滋事”已经成为中共最常用的政治工具,它是一个模糊、空洞的口袋罪,可以随意套在任何人的头上。从维权律师,到独立学者,从街头抗议者,到网络发声者,无数敢于直言的公民都曾被这个罪名压制。但我们必须追问:到底谁在寻衅滋事?是那些举横幅悼念的公民,还是那个害怕悼念的政权?是那些和平表达诉求的人,还是那个动辄抓捕异议者的权力机器?
言论自由不是西方的“专利”,它是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权利。中共自己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明确保障思想、言论与集会自由。可见,今天的迫害不仅违反道义,也违背国际法。一个不能容忍悼念的人,一个连批评都惧怕的政权,本身才是真正的“滋事者”。
邹巍是谁?他是中国民主党人,是一位坚持信念的公民。他的行动没有任何暴力,没有任何煽动,更没有任何破坏。他唯一的“罪行”,就是在威权高压下,依然选择了勇敢发声。今天,中共要用铁窗禁锢邹巍的身体,却无法摧毁他内心的自由。正如历史上一切良心犯一样,他们的名字终将被铭记,他们的坚持终将启迪更多人。
我们必须重申:邹巍无罪!立即释放邹巍!让一个良心之士蒙冤,说明体制的荒谬;让一位民主斗士坐牢,只能让更多人看清专制的丑陋。
历史告诉我们:当权力把“悼念”定罪,把“言论”定罪时,如果社会选择沉默,就是在替独裁背书。正因如此,我们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关注邹巍案,持续对中共施压。各国政府、人权组织、媒体不应对这样的冤案视而不见。只有当全球目光聚焦,当外部压力存在,专制才会有所忌惮。我们也呼吁海内外公民共同声援。转发邹巍案的消息,公开表达支持,推动更多人了解真相。自由需要传播,良知需要接力。今天我们为邹巍发声,就是在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发声。
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剥夺了言论,自由只剩空壳,社会便沦为恐惧的囚笼。邹巍案的发生,再次证明中共政权对自由的恐惧与敌意。它害怕人们纪念先贤,害怕人们回望历史,害怕真相在黑暗中点燃火光。但正是这种恐惧,反而昭示了专制的脆弱。独裁可以囚禁肉身,却囚禁不了人心;权力可以压制当下,却压制不了未来。纵然黑暗笼罩,但星火已在燃烧。今天,我们高喊:释放邹巍!释放所有良心犯!言论无罪!民主必胜!
正在经历的不仅是邹巍这一场审判,更是中国社会良知的审判。中共要让人们忘记刘晓波,要让公民噤声,要让历史停摆。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噤声,我们不会沉默。只要还有人发声,只要还有人铭记,独裁就不可能永远存在。邹巍的坚持,将成为更多人觉醒的灯塔。让我们一起,声援邹巍,声援所有因追求自由而遭受迫害的人。因为他们的自由,就是我们的自由;他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邹巍无罪!释放邹巍!言论无罪!释放所有良心犯!
照片:左起邹巍、朱虞夫、徐光、陈开频2022年春节在徐光家
Support Zou Wei
— Speech Is Not a Crime,Free All Prisoners of Conscience
Summary: Chinese Democracy Party member Zou Wei faces trial on charge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