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Yongxin and Shaolin Temple: A Prolonged Struggle Between Power and Faith
作者:陀先润
编辑:gloria Wang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鲁慧文
关键词:释永信,少林寺,中国佛教,信仰
在中国佛教界,少林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既是佛教禅宗祖庭,又是商业与文化的输出地,同时又为体制服务。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少林寺的权力中心无疑是释永信。
从1980年代末起,释永信便试图进入少林寺核心领导层。在他尚未年满三十时,便多次争夺“住持”一职。当时虽未得逞,但他并未退缩。90年代初,他通过种种方式排挤原方丈速喜和尚,最终将其软禁,进而谋求上位。这一举动引发佛教界不满,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生前始终拒绝批复他的住持资格,直到赵朴初去世多年,释永信才于1999年被顺利“扶正”。
他的上位,并非善行结果,而是玩弄权术与人脉的业力所致。然而,释永信上位后,争议与质疑并未停歇。
2008年与2015年,曾先后爆发两次针对他的实名举报,内容涉及财务不清、违背戒律、涉及女性关系等严重问题。举报者大多来自寺内、知情深入,细节清晰,但调查皆无果。公众一再质疑,释永信却步步高升,不仅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佛教协会副会长,还享有准副国级的生活与医疗待遇。
这一切无疑反映出一个问题:释永信不仅是一位宗教人物,更是体制中被制度性保护的“特殊身份者”。尤其在对外活动方面,释永信常年持公务护照出国访问,行程及比利时、阿布扎比、梵蒂冈等地,频频出席多边宗教会议。部分活动由名为“欧洲亚洲中心”的组织协调,该组织虽名为NGO,实则为中国对外形象工程的一环。这类“宗教外交”,往往游走于信仰与国家任务之间,其实质是政治角色的延伸。
甚至在一些敏感场合,如访问梵蒂冈的过程中,也有网络言论质疑他是否越权接触海外宗教人士。然而这正是中共的安排,中梵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中国政府不便公开派员,释永信的角色正好承担了那种“亦官亦僧”的模糊职能。
他代表的是体制中一种非常典型的“融合型人物”:宗教领袖、文化符号、政府代言人,三者集于一身。而其背后的少林寺,也早已不只是“禅宗祖庭”,更是一个跨界运作的经济体、舆论话题场与政商利益圈。
然而在这种“庙堂—庙门—庙市”三位一体化的发展下,那些曾坚守修行传统、试图揭露真相的大和尚们逐渐被边缘。他们或隐退山林,或被驱出寺门,或沉默不语。整个佛教体系在权力结构的裹挟下,越来越像是一套精密的“庙产管理系统”,而非一方净土。
结语
释永信并非孤例。他只是当代中国宗教—权力交界地带中,一个恰好被看见的人。他身上的争议,照出的是整个体制对信仰的工具化、对监督的空转、对僧人身份的政治塑形。
当一个方丈不再被问“是否持戒”,而被评价“是否得体、能出镜、擅公关”,我们是否该追问:如果信仰都可以被操控,那身在这片土地,还有何物不能被当局控制?
Shi Yongxin and Shaolin Temple: A Prolonged Struggle...
Algae as the Scapegoat, Truth in Absence: A Rational Inquiry into Hangzhou’s Tap Water Contamination
— The “Fecal Water Incident” in Hangzhou and Wha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