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He

Exclusive Content

从“九三阅兵”透视习近平的个人崇拜

作者:罗志飞编辑:胡丽莉 翻译:吕峰 摘要“202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式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习近平也将第三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自主持这一象征性强烈的仪式。 2025年9月3日,坦克将再次碾过天安门广场。按照官方设定,这一天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大会与大规模阅兵式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习近平也将第三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自主持这一象征性强烈的仪式。 阅兵,已经成为他巩固个人权威与强化意识形态叙事的政治工具。从军改、清洗军队高层,到新武器研发和国防工业扩张,阅兵成为其所谓“强军梦”的橱窗——更准确地说,是他个人崇拜工程的橱窗。 (2025年9.3阅兵,三大邪恶独裁者将联合观看军演) 从“首次”到“常态化” 习近平上台仅三年,就按捺不住真实的野心。从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开始,2015年,习近平首次打破三十年来“只在国庆阅兵”的惯例,以抗战胜利70周年为名,首次设立“九三阅兵”。此后,他接连在重大节点安排阅兵,在2017年建军90周年、2018年南海海军阅兵、2019年4月青岛海军、2019年国庆70周年、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等多个场合安排阅兵,甚至多次选择非首都地区,开创“沙场阅兵”之先河。 相比之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人任期内,均仅举行过一次天安门阅兵。习近平却几乎将阅兵变为其个人政治表演的“年度大戏”,其频率远超以往任何一位中共领导人。 极权美学的集体感官操控 习近平时代的阅兵,不仅是军事演示,更是一场苏联式极权主义美学的集体表演。整齐划一的步伐、排山倒海的装备队列、铺天盖地的民族主义口号,共同营造出一种对“力量与秩序”的视觉崇拜。在这样的场景中,个体被抹去,集体被神化,而最高领袖的地位则在其中被无限放大。 当士兵齐声高呼“首长好”“听党指挥”,当背景音乐响起“忠诚于党”,当镜头聚焦在城楼上的习近平时,这不仅是对军队指挥权的展示,更是一种“向个人宣誓忠诚”的视觉仪式。 话语垄断与历史操控 习近平对阅兵的执念,还源于其对历史叙事的高度控制。他特别擅长将重大纪念日与党国合法性捆绑,比如在2015年九三阅兵上,刻意强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将整个抗战成果归功于中共,而对牺牲惨烈的300百万国军却语焉不详。 不仅如此,阅兵中常穿插播放抗战老兵短片、展示老兵画像、安排抗战主题车队等,目的并非纪念历史,而是“重塑记忆”:把“中共是民族解放的唯一力量”强行塞进全民认知之中,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共政权的合法性。 领袖图腾与国家宗教 2019年国庆阅兵的群众游行部分,首次安排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任领袖的巨幅画像,加上习近平他本人的,依次登场。这一安排带有强烈的政治宗教意味——领袖被塑造成图腾式存在,而历史被压缩成一条服务权力合法性的单线叙事。 观众的热泪盈眶不是偶然,而是集体仪式感和视觉操控的结果。这些精心设计的符号,无不在服务一个目的,激发全民的民族主义情感,进而将这种情感与当前政权相绑定。让人们相信,只有习近平才能捍卫民族尊严。 阅兵背后,是对未来的焦虑 在中国经济形势临近崩溃和社会矛盾持续高压的情况下,2025年的再次阅兵,更像是对不确定未来的“政治麻醉剂”。习近平深知,他必须持续制造胜利幻象,才能延续执政正当性。而阅兵,是最有效率也最具象征性的方式之一。 只不过,这种靠阅兵维持的“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是对民众信任的日益流失,是对反对声音的压制,是权力者对“权威幻觉”的沉迷。当民众从短暂的麻醉剂回过味后,依然面对的是生活的巨大压力以及作为韭菜的被收割的命运。 Through the “September 3rd Military Parade” to Observe Xi Jinping’s Cult of Personality Author: Luo Zhifei Editor: Hu Lili Translator:...

冷战从来就没有结束

作者:张兴贵(大陆)编辑:冯仍 翻译:何兴强 冷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封闭专制与开放民主两种价值观的全面对决。只要还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冷战就没有结束,只是按下了暂停键。中美贸易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博弈,更是冷战的延续,以经济为始,以政治为终。 一、中美贸易战:冷战的重启 冷战,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一场没有硝烟的对抗,深刻塑造了现代国际格局。美苏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军事力量上的较量,不仅划分了世界版图,也在全球埋下了竞争与冲突的种子。苏联解体,世界似乎迎来了“历史的终结”,但冷战并未彻底消散。中美战,正是这一延续的生动写照。首先,意识形态的对抗贯穿始终。美国以自由市场和民主价值观为核心,试图维护其主导的全球秩序;中国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强调国家主权与发展权,无不带有冷战时期美苏“自由世界”“资本主义阵营”与“198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色彩。其次,技术与经济霸权的争夺是贸易战的核心。冷战时期,美苏在核武器、航天技术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今天,中美在5G、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博弈同样如火如荼。最后,全球秩序的重塑是贸易战更深层次的目标。冷战时期,美苏通过结盟、分化等方式争夺全球影响力;今天,中美通过贸易协定、区域合作和国际组织,试图重塑有利于自身的全球经济规则。  二、两种制度与文明的对决 中美战不仅是冷战的延续,更是两种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正面交锋。资本主义以个人自由、市场竞争和私有制为核心,孕育了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以国家主导、集体主义和公有制为特点。文明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冲突。西方文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权利、自由表达和民主制度。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谐共生与社会稳定,强调中央集权、权威和社会控制。这场较量不仅关乎当下利益的分配,更将决定哪种制度更优越, 哪条道路更能引领历史发展的未来;这场决战不仅是制度与文明的较量,更是关于人性需求与历史方向的抉择。 The Cold War Has Never Ended Author: Zhang Xinggui (Mainland China)Editor: Feng RengTranslator:He XingQiang The Cold War was a comprehensive showdown between two systems—socialism...

酷吏 罗干

罗干(1935-2019),四川自贡人,中共前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是江泽民、胡锦涛时期政法系统的最高负责人。他长期掌控公安、国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和武警等机构。 罗干早年在石油系统任职,1990年代进入政法系统。1998年,他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并出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全面掌管政法工作直至2007年退休。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维稳”体制全面成型,维稳经费逐年攀升,“稳定压倒一切”成为政法系统的核心口号。 在罗干任内,最突出的举措是对宗教与信仰群体的打压。1999年,中共对法轮功运动展开全面镇压,罗干被普遍认为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推手和执行者。他推动设立专门的“610办公室”,以跨部门、超法律的方式指挥抓捕、关押与思想改造,形成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一时期,酷刑、劳教和监控等手段被系统化运用,标志着政法机器向极端化发展。 与此同时,罗干对上访与维权群体的态度同样强硬。在他的主导下,大规模“截访”成为常态,地方政府建立起各类关押点,阻止民众赴京反映问题。维权律师、异议人士以及参与社会运动的公民频繁遭到调查、拘押和打压。政法系统内部流传“罗干一句话,能毁人一生”,显示其个人在体制内的绝对权威。 他强调“以铁腕维护稳定”,却视法律独立与公民权利。在他治下,政法机关不仅是维护治安的机构,更成为维护政治安全、压制社会异议的核心工具。 罗干的政策在国际社会也引发广泛关注。人权组织、联合国机构多次点名,认为他主导的维稳与镇压构成严重侵犯人权。他由此被视为中国当代“维稳体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2007年,罗干退休;2019年因病去世。中共官方在讣告中称其为“党的优秀党员”,但外界更关注的是他在任期间留下的政法路线。他所推动的高压与维稳模式,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法系统,成为持续延续至今的治理逻辑。 罗干不仅是中共权力体系中的重要人物,更是当代酷吏政治的典型代表。他在政法系统推行的高压政策,使得国家机器对社会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也为此后中国的“维稳化”路径奠定了基础。 编辑:胡丽莉 责任编辑:罗志飞 校对:冯仍 RUTHLESS ENFORCER Luo Gan (1935–2019), a native of Zigong, Sichuan Province, was a former memb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litburo Standing...

外来移民以行动拥抱美国价值观

作者:赵雪峰 编辑:罗志飞 责任编辑:胡丽莉 翻译:吕峰 2025年8月30日烈日炎炎,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在尔湾大公园(Great Park)内的 FARM+FOOD LAB 组织开展了一次志愿者活动。志愿者们带着家人在FARM园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分组完成采摘、浇水、除草、整理步道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用爱回馈美国社会”的承诺,展现外来移民融入美国社区的积极姿态。 此次活动以“博爱、包容、自由、人权”为核心价值主线,通过参与城市农业与社区花园的日常维护,鼓励志愿者深入了解本地公共服务生态,建立与社区的稳定连接。 民主人士孙圣尧表示:双手触地的过程既是体力劳动,也是公民教育。在共作、共学、共助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不同文化背景在同一片土地上找到共情与协作的方式。当我们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帮助维护一方公共空间,爱就会在劳作与微笑中自然流动与延展。我们愿意以稳定、持续的付出,向社会传递善意,向孩子示范责任感与公共精神。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洛杉矶地区项目主管赵雪峰表示:爱是可以传播的。当我们用劳动回应社区的需要,爱就会在彼此的微笑与问候中延展。我们愿意以持续、稳定的志愿服务,把外来移民对美国价值的认同落在行动里,从“新来者”成长为“好邻居”、“共建者”,把博爱、包容、自由与人权的理念化为人人可感的公共善意。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链接学校、非营利组织与市民志愿者,共同推动公民教育与社区参与,助力构建更具包容与韧性的在地社会。 Immigrants Embrace American Values Through Action— Volunteer Service by the Chinese Democracy Education...

《全球覺醒》专题活动 中國自由之路

https://youtu.be/ksDkYALsfH4?si=AsVYNn5cKS0EgQd0

第五期 陈小平谈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困境与出路

https://youtu.be/gs87bDMB5Ns?si=pXJhvfObDnz8Z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