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xin Zhang

Exclusive Content

打倒独裁者!从反思毛泽东开始

作者:袁强 编辑:胡丽莉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吕峰 校对:冯仍 从左到右:张睿信 秦雨斌 周志刚 李树青 袁强 2025年9月6日,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共总领馆门前,中国民主党旧金山党部举行每年一次的“毛泽东反思行动日”活动,呼吁国际社会认清中共掩盖历史的谎言,要求中国结束极权统治,走向民主与法治。 活动旨在揭露毛泽东执政期间的血腥暴行,反思其带来的巨大人道灾难。民主人士纷纷发言,讲述毛统治下对社会、经济的摧毁。其不仅在国内制造灾难,还输出革命,扶植朝鲜金日成、柬埔寨波尔布特、古巴卡斯特罗、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等独裁者,给世界带来灾难。 参与者们强调,反思毛泽东不仅是追溯历史,更是对现实的警醒。众多参与者高举横幅与标语,高喊“还我同胞!还我土地!反对强抢!”等口号,表达对中共极权和谎言统治的强烈抗议。 Down with Dictators! Begin by Reflecting on Mao Zedong Author: Yuan QiangEditor: Hu Lili Responsible Editor: Luo Zhifei Translation: Lyu...

自由没有国界:华人志愿者的乌克兰前线见证

作者:胡丽莉 摄影:关永杰、袁强、何宜城 编辑:罗志飞 翻译:何兴强 2025年8月29日,闻道读书会举办了一场特别活动,邀请两位来自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志愿者,分享他们亲历乌克兰战场的真实经历。他们分别是在乌克兰海军陆战队服役的香港人 Edwin(线上连线)以及乌克兰国际志愿军团成员、民主党党员 Atticus Freeman(现场分享)。 活动现场,Freeman 将从前线带回的旗帜郑重展示在众人面前。他讲述了乌克兰的现状,讲到了顽强的乌克兰人和惨烈的战况,讲到现代战争中无人机的重要作用,而这正是他在前线所承担的关键任务。他几天前才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归来,身上仍带着前线的气息,与大家分享那种紧绷到极限的氛围和残酷的生死考验。他坦言,自己很快还会再次返回乌克兰,继续投入无人机作战的支持工作,用行动兑现对自由与正义的承诺。     在分享中,Freeman 还谈到自己身上的纹身。那些深刻在皮肤上的符号与文字,不只是装饰,而是他一生信念的烙印。它们承载着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也象征着对专制与暴政的抗争。他说,每一道纹身都提醒自己:自由来之不易,唯有用行动去守护。正如他选择投身乌克兰战场一样,这些纹身是无声的呐喊,更是永不妥协的宣言。 通过现场连线,Edwin 讲述了自己在乌克兰前线的作战经历。他回忆了战场的残酷与无情,枪弹横飞、战友死伤的场景触目惊心。然而,他同时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对自由的渴望。他表示,自己之所以奔赴前线,是为了失去自由的香港,为了香港下一代能够重获自由,也是为了全球人民共同反抗暴政。他直言痛恨独裁政权,批判中共支持俄罗斯侵略的行径。活动中,前自由亚洲记者孙诚现场担任速记与翻译,帮助更多与会者理解Edwin的讲述。 两位分享者的人生轨迹,同样折射出一条由抗争走向战场的道路: Edwin:香港人,曾参与雨伞运动与反送中运动,2019年离开香港赴英国。2023年加入乌克兰海军陆战队,并晋升为军官;2024年在乌克兰加入中国民主党。 Atticus Freeman:1985年生于辽宁锡伯族农村,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期间创作小说批判教育体制,2007年退学后游历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并持续写作。2008年至2019年任职图书编辑,出版包括《南渡北归》在内的多部著作。2020年至2024年任职苹果公司,从上海调往美国加州。2023年申请加入美国海军,2024年入籍后投身乌克兰国际志愿军团,参与前线作战,并在当年9月进入乌军部队,目前致力于帮助华人参军和培训工作。 这是两位普通华人的非凡经历。从香港街头的抗争,到乌克兰战场的硝烟,他们用行动践行了对自由与正义的承诺。无论是Edwin在枪林弹雨中坚持信念,还是Freeman以无人机支援前线,他们都在告诉世界:自由没有国界,它值得每一个渴望的人付出勇气与行动去守护。 Freedom Has No Borders: Chinese Volunteers’ Testimonies from the Ukrainian Frontline Author: Hu Lili Photography:...

论中国民主的未来之《五民宪法》详解  第8篇

宪法第六条:保障国家领土的完整     作者:何清风 编辑:程铭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何兴强 校对:冯仍   引言:    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其意义在于背后所承载的思想体系与治理逻辑。本宪法第六条所规定的,是国家领土的性质、范围以及归属方式,这一条款涵盖了国家存续与主权完整的根本保障。倘若没有清晰的领土观念,国家便无法更好的维护公民赖以生存的空间,若缺乏合理的领土制度设计,终将导致主权领土的丧失,以及成为政客交易的筹码。因此,本条是奠定国家领土基础的重要法理依据。 一、领土的神圣性与不可侵犯性    本条开篇即言:“中华民族联邦共和国领土是固有的疆域,是全体公民赖以生存的家园,非经国家立法院以特别案表决通过的,不得减少任何领土。”这一条款明确两层含义:    其一,领土是“固有疆域”,并非可随意分割或放弃的交易物,国家的疆域从历史与现实中延续而来,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耕耘、文化与生存记忆。将其定义为“固有”,意味着领土不是某一届政府的私产,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家园。    其二,任何对领土的减少必须经过“特别案表决”。特别案不同于一般性法案,其门槛更高,代表程序更严谨,不仅要在立法院获得通过,且表决程序包括公民投票表决。这体现了宪法作为全体公民相互之间的契约,对领土完整负有共同的责任与相同的权利,避免因政府官员的外交妥协与私利而轻易割让。 二、领土增加的程序与意义    条文又规定:“国家领土增加的,由国家立法院以重要案表决通过。”这里形成了与“减少”相对应的逻辑。减少需要“特别案”,增加则需要“重要案”。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现实当中,领土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因历史发展、民族意志、国际合作甚至宇宙开拓而不断扩展,故对增加领土作出规定,以适应未来国家发展的需求。    为何增加时只需“重要案”而非“特别案”?原因在于扩展疆域通常符合国家利益,能够带来资源与安全的提升,不存在损害民族根本利益的危险。但与此同时,仍需立法院审慎决议,以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治理风险或国际冲突。制度的设计既强调疆域稳固,又保留了未来发展的余地。 三、第一款的解析:领土的全域性    第一款列举了国家领土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河流、湖泊、草原、沙漠、山川、戈壁、海域、空域、海外领土和星外领土等本国行使主权的任何区域。”此条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 全面性:从传统的陆地、河流到现代的空域、海域,几乎囊括一切地理空间,避免出现模糊地带,也为后续立法提供了法条参考。 前瞻性:特别的提出“海外领土和星外领土”,这是对未来空间探索与外太空主权问题的预先回应,宪法并未局限于现有地理空间,而是将眼光投射到星际文明层面,这也是人类在可预见的未来终将实现的。 主权核心:关键在于“本国行使主权的任何区域”。换言之,领土的本质并不单在物理地理的范围,而在于主权的有效实施。无主权之地,纵有疆域之形,亦非国土;有主权之地,即便远在星外,也属于国家的合法疆域。 四、第二款的解析:领土的所有权类型    第二款规定:“中华民族联邦共和国领土分为私有和公有两种类型,私有类型的仅自然人或私法人所能拥有,公有类型的仅公法人所能拥有。”    此处是五民宪法的独创性所在。传统宪法大多将“领土”与“国家”直接绑定,极少涉及领土所有权的多样化。而本宪法将领土区分为“私有”和“公有”,这与五民宪法整体强调公民权利与多元主体治理的理念高度一致。 私有土地:指可被自然人或私法人合法取得的土地、地产等。这里不仅是承认私人财产权,更是将其提升为“领土权”。所谓“领土权”即公民拥有国家领土的权利,这与“国家是公民的国家,是公民建立国家”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国家是全体公民共同组建的,国家领土则自然是公民所拥有的。 公有土地: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领土是广袤的,对于非公民所有的土地,以及对于一些公权机构所属的土地,设为公有土地,以规范国家领土的管理工作,明确所有权的边界,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相对平衡。 五、第三款的解析:立法授权与制度弹性    第三款规定:“自然人、私法人或公法人取得领土所有权的,由本宪法授权国家立法院另立法规定。”此款承上启下,将具体的领土所有权规则留给立法机关去细化。这种安排有两重意义: 宪法的原则性:宪法只规定基本框架,不陷入细节,避免过早僵化和条款臃肿。 制度的弹性: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和科技变迁,领土的性质与归属形式可能不断变化。比如太空海洋的开发等,而且,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联邦制国家,各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这些都需要在未来通过立法来动态调整。 六、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五民宪法第六条不仅是对领土的规定,更是一种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华民族在近代曾因割地赔款而饱受屈辱,领土问题在民族记忆中留下了深刻伤痕。因此,本条强调“不得减少”与严格程序,正是防止悲剧重演的制度保障。    同时,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地缘竞争之中。海洋权益、极地通道、太空资源等正在成为新的博弈焦点。五民宪法前瞻性地纳入“星外领土”,使国家在未来国际秩序重构中占据了法律与战略的先机。 七、结语    宪法第六条,写下的不只是疆域的范围,更是国家存在的尊严与未来拓展的方向。国家领土既是先辈们的遗产,也是后世子孙的根基;既是物质的疆土,也是民族精神的边界。唯有守护这一疆域,民族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平等与和谐的理想。     ——“五民主义”奠基人、《五民宪法》撰写人何清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On the Future...

吃饱饭是最大的政治风险

作者:华言(中国大陆) 编辑:李聪玲 责任编辑:胡丽莉 “吃饱饭,是最大的政治风险”,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极权制度下隐藏的逻辑真相。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人民填饱了肚子,极权统治的根基便开始动摇。 极权制度依赖对社会资源的全面掌控和对个体思想的严密控制。饥饿或匮乏状态下的民众更容易被生存压力所驱使,服从权威以换取基本生存保障。这种“匮乏政治”使得极权政权能够通过分配稀缺资源来巩固权力,强化依赖关系。极权统治者深谙此道:饥饿是最好的枷锁,匮乏是最佳的统治工具。试想,在一个连面包都稀缺的社会,人民会为了什么而活?为了那一口救命的粮食,为了那一点微薄的希望。而这希望,正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他们用配给制、用特权、用恐惧,换取人民的顺从。极权需要的,是一个永远匮乏的社会,因为匮乏让人民低头,让反抗无从萌芽。 然而,一旦“吃饱饭”,即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民众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归属感、尊重,甚至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往往伴随着对自由、公平和个人权利的渴望。吃饱饭的人民,开始抬头,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喂食的温饱,而是渴望自由的空气、公正的天空。而这些诉求与极权制度的核心——压制异见、统一思想——相冲突,这就是极权最大的政治风险。因为一个觉醒的人民,是任何铁腕都无法锁住的。 面对这一风险,极权统治者从不坐以待毙。他们设计了一套应对之策:制造人为的匮乏,通过控制资源分配,维持民众的生存压力,限制其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空间;同时强化思想控制,宣传机器昼夜运转,强化对思想的垄断,审查无处不在,试图让人民相信极权是唯一的救赎;此外,他们还会转移矛盾,炮制外部敌人,利用外部威胁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转移民众对内部问题的关注,让人民将怒火投向虚构的威胁,而非真正的压迫者。 “吃饱饭是最大的政治风险”揭示了极权制度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但也可能动摇其控制基础。极权体制的逻辑在于通过控制资源和思想,压制民众的需求层次上升。一旦温饱解决,民众的觉醒和反抗潜力增加,迫使极权政权在开放与高压之间寻求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往往是脆弱的,长期来看,压制人性需求的制度难以持续稳定。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掌控资源与恐惧,而在于回应人民合理需求的能力。只有当温饱成为常态,思想得以呼吸,民众开始独立思考,国家才能走向良性。而看似强大的极权统治,如果仍靠人民吃不饱维系,终将不可持续,注定衰亡。 Eating well is the biggest political risk. Abstract: Totalitarian rule is shackled by scarcity, and hunger is subject to obedience; but when the people...

改革的上限与开放的下限

作者:陀先润 编辑:周志刚 责任编辑 胡丽莉 我们这一代三十八九岁的人,大多是在“增长神话”和KPI语言里长大的,习惯了用经济学的曲线解释一切转弯。可要读懂过去四十多年,你得先把顺序摆正:先开放,后改革;开放向外,改革向内。开放是外交筹码,用来换技术、换市场、换时间;改革是统治修复,用来把秩序收回来、把资源再分配的阀门握紧。经济只是扳手,不是方向盘。权力才是那只不会放手的手。 很多人相信“经济危机逼出来改革”。这话好听,也最能安慰市场派的自尊:只要增长下滑,政策就会转向。但回头看,恰恰相反。六七十年代对外“开放”的起点,不是慈悲,也不是市场共识,而是安全焦虑。中苏翻脸、边境压顶,才有了对美和解与引资的窗口。开放不是为了老百姓口袋鼓一点,而是为了把国家机器的短板补起来,把卡脖子的装备补齐,把时间赢到自己一边。“改革”也并非要动根基。真正被触碰的,始终是非命脉地带:能放给市场的就放一点,放出来再随时回收;不能放的——军工、能源、金融枢纽、信息阀门——一寸不让。八十年代那套“双轨制”把计划与市场绑在一起跑,结果不是自动到站,而是一路颠簸,1988年价格闯关差点把经济掀翻。你可以说那是“改革成本”,但它更像一次内部压力测试:放到哪一步会触发系统性不稳,触发就回头。经济在这里不是目标,而是表。表针抖得太厉害,就拧回去。九十年代的“外向型理性”同样如此。每年和美国谈最惠国待遇,谈的是时间与空间——用人情、用姿态、用有限释放换一个年度通行证。直到加入世贸组织,才把筹码一次性推了上去。很多人把入世解读成“倒逼国内改革”,可真实的执行逻辑是:先拿到十五年的高速发展窗口,至于承诺,能拖则拖,能打补丁就打补丁。开放从来是单向的:要你的技术、要你的订单、要你的资本,但我的壁垒、我的口岸、我的红线,仍然归我。 2008 年之后的剧本更直白。四万亿不是去托举现金流断裂的民营外贸,而是去喂养“看得见”的铁公鸡与大国企。民营像孵化器,不停下蛋;国企像保温箱,把能量集中到可控处。理由很简单:当经济与稳权发生冲突,先稳权。一个路灯公司的电源都不能完全市场化,因为“断电”的按钮象征着政治风险。金融与数据更不用说,连“谁能发声、怎么发声”都要纳管。边界不是写在法条里,而是写在“风险叙事”里——凡是可被解读为组织风险的,都不属于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民间资本试图自我组织、试图建制度、试图把“企业家共同体”变成公共议题时,红灯就会亮。不是你做得不够好,而是你做得太像制度要件。大学、基金会、行业自治、跨区域的职业资格——凡是能产生独立秩序的东西,都会被归类为“可疑的权力替代”。这不是经济学问题,是政治学问题:秩序来源必须唯一。把这条主线放回历史坐标,你就不再指望“危机推动善意拐点”。危机只会推动两种动作:一是对外更激进的讨价还价,争取喘息;二是对内更坚决的结构回收,确保关键阀门不在别人手里。市场与法治只有在不威胁阀门时才会得到扩容,一旦触线,就缩回去。所谓“中国式现代化”,核心机制就是“可增长的边界”:边界在,增长就存在;边界被触动,增长就让路。这并不意味着增长不重要。恰恰相反,增长是合法性叙事的底座,是“绩效政治”的KPI。投资、地价、出口、产业迭代,这些指标变成了“统治会计”的科目表。你能在表上交出成绩,就能在政治上换来安全。但当“绩效”和“安全”发生冲突,选择题没有悬念。于是我们看到“先放后收”的循环:放,是为了把经济这匹马拉起来;收,是为了确保缰绳在手。对我们这代人而言,真正需要更新的认知是:不要用经济逻辑套政治抉择。你可以用现金流模型估企业,用需求曲线看行业,但不要用它来预测“何时转向”。转向从来不是由GDP 的同比数决定的,而是由“风险感知”的温度计决定的。今天的外部压力会带来一些短期的姿态调整、一些技术型的“开放修辞”,但这不代表边界被重写。边界的书写者只认一条:政权安全。 那么,我们是不是在走一条熟悉的老路?如果“老路”指的是“以安全为纲、以经济为器、以开放求时、以改革修政”的路径,那么答案八九不离十。不同的是,外部世界更复杂,国内结构更庞大;相同的是,方向盘握在同一只手上。看懂这点,才知道该把哪些期待放低、哪些行动提速:做生意要看边界,做公共议题要看风险叙事;与其把希望交给“转向”,不如把准备交给“常态”。这不是犬儒,是成年人的清醒。我们这一代人,至少要把清醒当作基本素养。 The upper limit of reform and the lower limit of opening up Author: Tuo Xianrun Editor: Zhou Zhigang Responsible Editor Hu Lili Abstract:...

言论自由无罪,呼吁中共释放胡洋

作者:权录军 编辑:张致君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程铭 我们都知道很多中国的民主人士都因言获罪,受到中共的残酷打压和迫害 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中共倒行逆施迫害民主人士,打压言论自由,使得真相无法传播,是对民主自由的危害,是人类社会的倒退。 第二,中共这种行为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政权形成极坏的示范效应,同样是对民主和自由的危害。 第三,中共自私且无底线,中共不能剥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各种权利,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中共的存在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所以终止邪恶理所应当。 参加声援活动的民主人士史庆梅说:胡洋没有罪,因为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中国人的权利。中共这样打压一个年轻人、公然违背自己定的宪法,会遭到文明世界人们的耻笑,另外我呼吁那些公安狱警人员,你们要善待政治犯,枪口抬高一寸,因为他们没有做错,历史会证明这一切,如果继续是非不分替中共作恶,我相信有一天历史会清算你们。 Freedom of speech is not guilty, calling 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release Hu Yang Author: Quan Lujun Editor: Zhang Zhi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