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

从西贝“预制菜”风波看中国的食品安全困局

作者/编辑:李聪玲 责任编辑:胡丽莉 翻译:吴可正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公开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同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随后,他在直播中进一步强调,自己并不是单纯反对预制菜的工艺,而是反对餐厅在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使用预制菜。他提出了两个核心诉求:一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必须得到保障;二是国家应尽快出台预制菜的明确定义和标准。 为了证明说法,他还在社交媒体中展示了部分媒体探访西贝门店的影像,指出冷冻鱼、袋装汤料等现象,并公开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在9月12日的直播中,他明确表示自己并无“针对西贝”或“针对贾国龙”的个人敌意,而是希望通过这次事件推动行业透明化与制度完善。罗永浩的直言很快引爆了舆论,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留言支持,表达了自己对“预制菜进餐馆却不标识”的愤怒。显然,这不是一次个人的口水战,而是公众对食品安全长期焦虑的集中爆发。 面对汹涌的舆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企业方面迅速作出回应。首先,贾国龙在公开采访中坚决否认“西贝菜品属于预制菜”。他解释称,西贝部分食材确实经过中央厨房的统一加工处理,但这与“预制菜”不同。按照他理解的定义,预制菜是“工厂生产、冷冻包装、加热即食”的模式,而西贝依然保持现场烹饪、调味,只是通过中央厨房切配、分份以保持标准化。为了挽回声誉,西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并公开罗永浩所点13道菜的完整制作指导书,试图证明“非预制菜”;宣布全国门店后厨对顾客开放,只要符合防护规范,就可随时参观。推出所谓“罗永浩菜单”,即把争议菜品单独列出,并打出口号:“不好吃,不要钱”。计划开放原产地、中央厨房、工厂等参观路线,增加透明度。 与此同时,贾国龙宣布将起诉罗永浩,称对方的不实言论已给西贝带来巨大损失。他透露,9月10日至12日短短三天,西贝日均营业额下滑100至300万元,这已是公司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外部危机。可以说,西贝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被迫从强硬反驳转向“自证清白”,而危机背后的核心,依旧是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 然而,当西贝公开后厨实际操作后,诸如不用鸡肉熬制的“鸡汤”、存放一年的冻羊腿、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儿童餐专用西兰花等画面迅速在网络走红,令公众“大开眼界”。这种“中央厨房加工”与“预制菜”几乎难以区分,而多数餐饮企业为了营造专业餐厅的形象,并不会主动向消费者说明出品背后的真实情况。 中国餐饮业规模庞大、竞争激烈,预制菜近年迅速崛起,背后有三大驱动力:一是成本压力——原料上涨、房租高企、用工紧缺,迫使餐企寻求低成本模式;二是规模复制——连锁扩张需要口味统一、流程可控,预制菜成为最佳“标准化”方案;三是资本推动——被包装成“千亿赛道”,产业链迅速成型。然而,追求效率和利润,并不等于食品健康与安全。 而公众对预制菜的反感,并不仅仅因为口味,而是出于深层的不信任感。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到“毒生姜”“苏丹红鸭蛋”,公众一次次经历“舌尖上的灾难”,信任早已脆弱。背后折射的是制度性问题:监管缺位,地方政府往往顾及税收和就业,不愿严格执法;官商勾结,违规成本极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缺乏监督渠道;逐利至上,资本逻辑压倒公共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新兴食品模式都容易被怀疑为潜在隐患。 中国要走出食品安全困境,需要强化监管执行,确保标准统一、执法严格;提高信息透明度,让食材来源、加工方式和添加剂使用可被公众查询;加大违法成本,遏制官商勾结和违规行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减少过度加工和添加剂依赖,同时保持食品营养与口感;并加强公众教育与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机制。 今天的预制菜风波不仅是餐桌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隐喻:它像极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复制”模式——追求规模与效率,却牺牲了品质与安全。它揭示了公共治理的软肋——信息不透明,监管缺位,资本绑架政策。它让人们直面一个现实——普通人对制度的依赖比想象中更深,而制度却往往让人失望。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一顿饭看似琐碎,却连着生命健康、社会信任与制度公正。罗永浩和西贝,只是一次舆论的契机。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真正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是否能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吃到安心的饭,是否能让普通人在餐桌前不必怀疑自己是不是“实验品”。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若任由资本裹挟、监管缺位,它就可能成为新的“毒药”。守护餐桌,其实就是守护未来。 The Predicament of China’s Food Safety Seen Through the Xibei “Pre-prepared...

声援邹巍

——言论无罪,释放良心犯 作者/编辑:李聪玲责任编辑:罗志飞 2024年7月13日,中国民主党人昝爱宗、邹巍等,仅仅因为在钱塘江边悼念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就被中共当局粗暴抓捕。7月20日,邹巍以“寻衅滋事罪”遭到刑拘,并于8月26日被正式批捕。如今,他即将站在杭州拱墅法院的被告席上,面对一场注定不公正的政治审判。 在当局眼中,悼念是罪,言论是罪,良知是罪。可是,在人民心中,悼念是人性,言论是权利,良知是光芒。今天,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声援邹巍!言论无罪!释放良心犯! 刘晓波先生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民主斗士,他以非暴力抗争与公民勇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的离世,不仅是知识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国民主运动的巨大悲剧。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权利为他悼念。邹巍与昝爱宗等人仅仅是在钱塘江边举起悼念横幅,这样的举动完全是和平、合法、正当的。他们没有扰乱社会秩序,没有危害任何公共安全,更没有侵犯他人利益。相反,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作为公民的责任与担当。然而,中共当局却将悼念视为威胁,将记忆当成敌人。因为在独裁者眼里,纪念刘晓波,就是提醒世人:这个国家依然有人在抗争,依然有人敢于说“不”。对他们来说,这种记忆比任何武器都要危险。 “寻衅滋事”已经成为中共最常用的政治工具,它是一个模糊、空洞的口袋罪,可以随意套在任何人的头上。从维权律师,到独立学者,从街头抗议者,到网络发声者,无数敢于直言的公民都曾被这个罪名压制。但我们必须追问:到底谁在寻衅滋事?是那些举横幅悼念的公民,还是那个害怕悼念的政权?是那些和平表达诉求的人,还是那个动辄抓捕异议者的权力机器? 言论自由不是西方的“专利”,它是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权利。中共自己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明确保障思想、言论与集会自由。可见,今天的迫害不仅违反道义,也违背国际法。一个不能容忍悼念的人,一个连批评都惧怕的政权,本身才是真正的“滋事者”。 邹巍是谁?他是中国民主党人,是一位坚持信念的公民。他的行动没有任何暴力,没有任何煽动,更没有任何破坏。他唯一的“罪行”,就是在威权高压下,依然选择了勇敢发声。今天,中共要用铁窗禁锢邹巍的身体,却无法摧毁他内心的自由。正如历史上一切良心犯一样,他们的名字终将被铭记,他们的坚持终将启迪更多人。 我们必须重申:邹巍无罪!立即释放邹巍!让一个良心之士蒙冤,说明体制的荒谬;让一位民主斗士坐牢,只能让更多人看清专制的丑陋。 历史告诉我们:当权力把“悼念”定罪,把“言论”定罪时,如果社会选择沉默,就是在替独裁背书。正因如此,我们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关注邹巍案,持续对中共施压。各国政府、人权组织、媒体不应对这样的冤案视而不见。只有当全球目光聚焦,当外部压力存在,专制才会有所忌惮。我们也呼吁海内外公民共同声援。转发邹巍案的消息,公开表达支持,推动更多人了解真相。自由需要传播,良知需要接力。今天我们为邹巍发声,就是在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发声。 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剥夺了言论,自由只剩空壳,社会便沦为恐惧的囚笼。邹巍案的发生,再次证明中共政权对自由的恐惧与敌意。它害怕人们纪念先贤,害怕人们回望历史,害怕真相在黑暗中点燃火光。但正是这种恐惧,反而昭示了专制的脆弱。独裁可以囚禁肉身,却囚禁不了人心;权力可以压制当下,却压制不了未来。纵然黑暗笼罩,但星火已在燃烧。今天,我们高喊:释放邹巍!释放所有良心犯!言论无罪!民主必胜! 正在经历的不仅是邹巍这一场审判,更是中国社会良知的审判。中共要让人们忘记刘晓波,要让公民噤声,要让历史停摆。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噤声,我们不会沉默。只要还有人发声,只要还有人铭记,独裁就不可能永远存在。邹巍的坚持,将成为更多人觉醒的灯塔。让我们一起,声援邹巍,声援所有因追求自由而遭受迫害的人。因为他们的自由,就是我们的自由;他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邹巍无罪!释放邹巍!言论无罪!释放所有良心犯! 照片:左起邹巍、朱虞夫、徐光、陈开频2022年春节在徐光家 Support Zou Wei — Speech Is Not a Crime,Free All Prisoners of Conscience Summary: Chinese Democracy Party member Zou Wei faces trial on charges of...

为什么中共一定要攻打台湾 ——从张雪峰“捐款5000万”言论谈起

作者/编辑:张致君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程铭 图为要捐款打台湾的张雪峰。(视频截图) 近日,中国教育界网红张雪峰在一次公开活动中放出豪言:“若解放军攻台,我愿捐款五千万。” 这句话瞬间引爆了网络。有人称赞他“有家国情怀”,有人批评他“鼓动战争”,也有人讽刺说,他这是在借民族主义热度为自己再次博取流量。无论人们如何解读,这一言论无疑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舆论的一种奇怪氛围:“攻打台湾”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视为一种必然的未来选择。 事实上,张雪峰并非唯一的声音。从官方宣传到网络民粹,从军方表态到民间舆论,都在不断强化一个叙事:统一台湾不仅是民族大义,更是中共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攻台必然论”并非出于民族情感或历史宿命,而是中共政权在自身逻辑、合法性危机、经济困境、国际博弈与舆论操控的多重推动下走上的一条险路。 中共之所以一定要攻打台湾,并不是因为台湾问题本身不可调和,而是因为中共的体制逻辑已将自己逼入死角。张雪峰“捐款5000万”的豪言,不过是这个逻辑下社会被裹挟的缩影。 从历史来看,自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以来,中共就将台湾视为“必须统一的领土”。随着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一个中国”的原则逐渐成为中共最核心的外交红线。北京政府不断要求各国在建交时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甚至逼迫许多小国与台湾断绝邦交。 这种长期“一中原则”的坚持反而成为了中共的枷锁。一旦台湾事实上独立,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承认,那么中共数十年的外交叙事就会彻底破产,国家主权的合法性将受到致命打击。对一个专制政权而言,意识形态的失败几乎等同于政权合法性的失败。 习近平上台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台湾问题视为其中的关键拼图。中共宣传机器不断灌输:如果台湾不能统一,那么“民族复兴”就不完整。这种政治设定将台湾与中共的执政合法性牢牢捆绑在一起。 换言之,台湾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两岸事务,而是中共政权合法性的一部分。正因如此,中共无法容忍台湾继续保持民主制度与事实独立,否则“复兴大业”将彻底沦为空话。 中共自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际上,随着经济改革与权贵资本主义的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已失去了吸引力。意识形态的真空需要新的合法性来源,民族主义恰好成为最佳替代。 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台湾”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民族主义的最高象征。台湾越是坚持民主制度,就越显得中共的专制落后;而要消除这种对比,中共唯一能做的就是“收复台湾”。 再结合近些年国内政治走向,习近平通过修宪取消任期限制,通过反腐运动集中权力,看似巩固了政权,实际上却让一切责任都集中在个人身上。经济下滑、腐败未除、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中共的不满不断积累。 在这种背景下,发动对台战争成为习近平维系统治的一种极端选择。因为一旦国内矛盾爆发,他几乎没有退路,只能通过外部战争转移压力。 过去,中共依靠经济增长换取民众的顺从。然而如今,中国经济陷入困境:房地产泡沫破裂,失业率高企,年轻人“躺平”,社会流动性下降。没有了“发展神话”,中共需要新的合法性叙事。“统一台湾”恰好成为新的执政口号与维稳手段。 中共执政面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缺口、医疗与教育不平等、城乡差距扩大。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制度改革,但改革必然触碰既得利益,中共不会冒险。于是,它选择了最简单的办法:制造外部冲突,把矛盾转移到“民族大义”上。 当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时,战争常常被专制政权视为“重启按钮”。通过军事动员,国家可以重新集中资源,政府可以以“国家安全”为名加强对经济的掌控。对中共而言,攻台可以让它在短期内实现权力再分配,转移经济危机。 张雪峰说的“中共解放军攻打台湾,他就捐款5000万支持攻台”的言论,本质上就是社会“战争幻想”的一个缩影。许多人相信,只要打下台湾,就能带来经济复苏、民族振奋,甚至个人机会。但这种幻想忽视了战争的代价:死亡、破坏、制裁与长期动荡。 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共的认识越来越多,中共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孤立,中共如果“成功收复台湾”,便能制造一种“不可阻挡的崛起”幻象,迫使其他国家承认现实,扭转中国在国际社会共同认识上的衰落。而这种心理也正是中共要赌上国运攻台的原因。 从网红老师张雪峰的“攻台”言论中,我们可以再一次清晰的感受到,民族主义是中共最常用的统治工具。相比复杂的制度改革,煽动“爱国情绪”既简单又高效。只需宣传“台湾是中国的”,就能让民众忘记失业、通胀与贫困。 如今在高度审查的中国互联网钟,反战声音被删除,支持武统的声音被放大,久而久之,形成了“全社会一致”的假象。张雪峰作为公众人物,不表态,就可能被攻击为“不爱国”;因此,事后他又再次发布视频说他已经准备好了,用升学的手段,把中国大陆的学生渗透到台湾,以此为中共的统战做准备,以证明其对党的忠诚。 在这样的宣传与蛊惑下,普通人并不真正理解战争的代价,却被舆论裹挟,成为战争叙事的附庸。张雪峰的言论正说明:即便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也可能沦为民族主义的工具。 中共之所以一定要攻打台湾,并不是因为台湾问题本身无法和平解决,而是因为中共体制逻辑的必然性:张雪峰“捐款5000万”的言论,只是这种氛围下的缩影。它说明,即便是社会名人,也被中共政党机器的宣传与蛊惑下,顺应民族主义洪流,甚至主动参与其中。 然而,攻台并非坦途,它伴随着巨大的军事、经济与政治风险。战争也许能给中共的执政带来短期合法性,但无法解决长期的体制困境。一个依赖战争维系的政权,终将被战争本身吞噬。 政府,一定是要建立在人民的选票上的。 政府,一定是要接受人民的监督的。 Why mus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tack Taiwan? ——Let's start with Zhang Xuefeng's "donation of 50 million" remarks Author/Editor: Zhijun Zhang Editor-in-Chief:...

鼓点越齐,心虚越响

作者:陀先润编辑:周志刚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程铭 前两天的阅兵,看台上人声鼎沸,镜头把每一颗钮扣都照得发亮,可只要把音量调小,你会听到另一个声音:这不是国力的自信,而是秩序的焦虑。普京、习近平、金正恩三人同框的照片,被包装成“历史瞬间”,其实更像一张价码单。它不靠承诺赢得信任,而是用象征抬高交易成本:制裁更难谈,能源更难断,军贸更难掐。照片改变不了现实,却会改变别人算账的模型;影像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代价却由普通人的生活去承担——汇率、运价、关税、失业,最后都会从新闻字幕里走进菜市场。 礼宾细节里还有一幕耐人寻味:人刚离开,杯子和座椅立刻擦拭。有人拿“讲究卫生”打圆场,懂的人知道那是反取证的肌肉记忆。唾液、皮屑、纤维、指纹,都是能被利用的线索;把痕迹抹掉,不是追求洁净,而是害怕被看见。真正的自信,是允许真实留下来;当“人走、物清、痕灭”被写进流程,表明恐惧已成为制度的一部分。对内,这种流程要求所有人“别出错”;对外,它等于公开承认一种脆弱:权力需要靠无痕来维持安全感。 ...

民脂民膏的祭品

作者:熊辩 编辑:朱虞夫 韩瑞媛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吕峰 2025年的“9·3”阅兵,在北京长安街上声势浩大:坦克、导弹、战机依次亮相,队列整齐划一,被官媒塑造成一幅“盛世图景”。然而,与这“盛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失业、倒闭潮在全国蔓延,人民生活日益困顿。 这场阅兵究竟花费了多少?官方从未公布。根据分析,总支出估计在360亿至400亿人民币之间。在国家财政窟窿本就难以填补,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开支长期不足的背景下,当局却在这种政治秀场上一掷千金。这场以民脂民膏为燃料的权力狂欢,普通百姓非但不能获得任何切实利益,还要为权力的“面子工程”买单,实乃莫大的悲哀与耻辱! 恐吓与转移:阅兵的真实目的 中共把阅兵称作“国力的展示”,实则是权力的炫耀。对内,它是对民众的一种恐吓:看,我们有足够的军队和武器来镇压一切不满;对外,它是充满敌意的信号:拉仇恨、树假想敌,用武力姿态掩饰其国际孤立。 其更深层的目的是转移矛盾。眼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外流,失业问题严重。许多人被迫下岗,却要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场与自己生存毫不相干的军备狂欢。政权需要制造“外部威胁”的氛围,把百姓的注意力从就业、医疗、住房等切身问题上引开。阅兵的轰鸣,不仅仅是虚张声势,更是掩盖内部危机的遮羞布。 谎言与真相:被牺牲的民生 一场阅兵,耗尽国力,粉饰太平,却无法掩盖社会的不公和体制的腐朽。真正的国家强大,不在于街头摆放多少导弹,而在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是否享有自由与尊严。阅兵背后凸显的恰恰相反:资源被挥霍,民生被漠视,权力被神化。 值得一提的是,阅兵前流出的普京、习近平、金正恩三位极权巨头热聊器官移植的视频,更揭示了这套权力逻辑的残暴内核。一个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来路不明的移植手术,却对质询始终避而不谈的政权,早已在暗中将民众的身体当作维持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可怜的百姓至死都不知,自身已沦为可被交易的资源。 此次阅兵深刻展露出中共的本质:它以谎言治国,以暴力维稳,以虚假繁荣欺骗百姓。它宁愿挥霍国库来展示虚假的军力,也不愿拿出真金白银去解决民生之困。它让人民沦为看客与祭品,却逼迫所有人鼓掌叫好。 觉醒与希望 这场阅兵,不是国家的荣耀,而是独裁的丑陋。坦克轰鸣的背后,是对民众的威吓;战机划破天空的背后,是对自由的践踏。中共所谓的“强大”,不过是建立在压榨百姓、掠夺财富、制造仇恨之上的幻象。一个靠欺骗和高压维系的政权,可以拥有再多的导弹,却无法阻止真相的传播;它可以封锁街头,却无法封锁人心。 中共才是这个民族最大的敌人。它摧毁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亿万人民的尊严与希望。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次次劳民伤财的表演,而是一个真正尊重生命、保障公正、倾听民意的制度。只有当人民觉醒,勇敢拒绝被谎言与恐惧所奴役,这个民族才可能迎来真正的尊严。 当枪炮成为掌权者的装饰,人民的痛苦就注定被掩埋在鼓声之下。请看这首诗,写给“9·3”这场权力的表演: 阅兵幻象 喧天锣鼓掩悲声, 横行铁甲黩武功。 民脂滴滴化灰蝶, 赤旗飘飘血染红。 山河寂寥人心冷, 权贵弹冠争表忠。 “九三”类聚弔形影, 独裁日暮途已穷。 ...

九三阅兵——独裁的虚伪盛典

作者:李聪玲 编辑:钟然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程铭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再度回荡起轰鸣的战机声和坦克履带的轧地声。中共以所谓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为名举行的九三大阅兵,铺张之巨、场面之盛,堪称近年来中国最耗费民脂民膏的一场政治秀。据外界估算,本次阅兵开支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这笔巨款足以建造千所乡村学校,足以改善无数因洪水、地震而流离失所家庭的生活。然而,习近平并不在乎。他需要的不是民生,而是向世界展示所谓 “强国” 的幻象。中国经济正在下滑,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矛盾如火山般酝酿。阅兵不是为了纪念抗战,而是为了麻痹国民、震慑社会、掩盖危机。独裁者深知:枪炮和队列,可以暂时让人噤声。 在这场大秀中,数十万军人被迫站立数小时,烈日曝晒;数以百万计的北京市民被限制出行,商店停业,快递停运,甚至连医院探视都被压缩到极限。所谓 “全民同庆” ,实际上是全民被迫为习近平的独裁舞台让路。这不是国家的庆典,而是一个人的加冕仪式。类似的景象并非首次上演。2015年 “九三阅兵” 、2019年 “国庆七十周年阅兵” ,每一次都伴随着巨额开支与全民受难。道路被封锁、工厂被停产、空气必须 “净化” ,甚至连鸽子和风筝都被视为 “安全威胁” 。这是一种典型的极权仪式:让全体国民为独裁者的虚荣让路,让整个社会为一个人的形象牺牲。本应服务人民的军队,被迫成为独裁者的装饰品。本应保障社会运行的城市,被迫暂停运转。中共一再宣称 “人民当家作主” ,但在这样的场景里,人民不过是背景板和道具。 此次阅兵的重点,不是纪念历史,而是威胁当下。中共展示了陆基核导弹DF-61、空射核导弹JL-1、潜射导弹JL-3等一系列针对台湾与美国的战略武器,媒体甚至刻意强调 “台湾海峡尽在火力覆盖之下” 。习近平在讲话中声称 “不容任何人分裂祖国” ,这实际上是将数千万台湾人民的民主选择视为 “敌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