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运之声

穿越七国——奔向自由

作者:张娜编辑:程伟 责任编辑:罗志飞 校对:程筱筱 翻译:彭小梅 我叫张娜,今年32岁。一年半前,我穿越七个国家,历经千难万险,来到美国。这并不是一次冒险旅行,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逃离。 我出生在江苏,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0年。和很多普通女孩一样,我顺着社会的轨道往前走:努力上学、参加工作、买房、计划结婚。但30岁那年,我意识到,这条路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我被“安排”着走的。 在国内,我一直从事外卖行业的招商工作。先后供职于美团快驴、涨客舟和优客多多等三个平台,负责平台运营和外卖品牌加盟拓展。尤其是疫情期间,工作强度极大,24小时不敢关机,客户、同事、领导随时都会联络我,这些让我疲于奔命,但真正让我感到疲惫的不是工作,而是对未来的无力感。 我开始思考:没有家庭负担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有无限的精力赚钱,可是五年后呢?可能我也要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那么谁来帮我承担产假期间的收入损失?孩子谁来带?如果是我全职带孩子,那么与社会脱节两年、五年甚至更多年的宝妈还能重新就业吗?现实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很多公司在招聘人才时会明确标注“已婚已育优先”,大多要求“35岁以下”,互联网行业更甚,为了避免“未婚未育”的女员工不能全神贯注地工作。 因此我也曾试着转行,去学软件测试,但无论怎么努力,年龄、婚姻、生育这几张“无形的简历”始终横亘在我面前。我的性别,竟成了我无法改变的“原罪”。 我也曾被洗脑,被当做“韭菜”,2016年,我在镇江买了人生第一套房,满心期待新的开始;但到了2024年,当我卖掉房子时,血本无归。这就意味着,我的全部身家都用了买了房子,当我卖掉房子时,我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倒欠银行贷款,那么钱去哪儿了呢?年轻人本该对未来有无限向往的时候,在最美好的年华奋斗的时候,却要背上几十年的贷款,因为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票子,就不配结婚。 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我一直被定义要做一个贤妻良母一样的女性、被催促成一个讨人喜欢的女朋友、被压迫成一个不断奋斗的“五好青年”。是的,大家都这么说,女孩子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嫁人生孩子才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可是结婚生孩子就真的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如果一个社会害怕单身女性做自己,如果一个社会离婚需要冷静期,如果一个女人被家暴而加害者却逍遥法外,那么当《宪法》都可以被修改的时候,当《婚姻法》不再维护女性的权益的时候,我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这些问题,一遍一遍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并不是想“逃离”,我只是想“选择”,我想做自己人生的决策者,而不是一具服从命令的躯壳。 于是,我做了一个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决定:离开这个吃人的国家,去到自由民主美国。 我从南京飞往香港,进入厄瓜多尔,辗转哥伦比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地,最终在墨西哥边境翻墙进入美国。这一路,充满了不安与艰难。但每跨过一个国界,我就离“自己的人生”更近了一步。 如今,我还在适应新的生活。我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我不再被命令怎么活。我有选择的权利,即使代价沉重,也值得,因为沉没成本不需要参与重大决策。 这不是一封控诉信,也不是成功学励志故事。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中国女性,在社会高压、职场焦虑和家庭期待之间,试图找回自我、挣脱桎梏的记录。 Across Seven Countries—A Journey Toward Freedom Author: Zhang Na Editor: Cheng Wei Executive Editor:...

风,会说话

作者:金米 编辑:邢文娟   责任编辑:侯改英   校对:熊辩   翻译:刘芳 锡安教会的门,又被封上了。不是因为风太烈, 而是他们怕起风——风会带来声音,而声音,是他们最想控制 却最难控制的东西。他们说这是““依法”管理, 说得温文尔雅, 仿佛关押只是一场体面的误会。椅子空了,圣经还摊开在原处,那一页分明写着: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有个年轻人在笔录上写下:“神爱世人”。警官轻敲桌面: “这句,能不能改成党爱世人‘?”他犹豫片刻,点头。 然后,又悄悄在句号后加了一个小小的十字。他们嘴上说着”依法”, 心里却在怕——怕神的恩、子的爱,怕圣灵的感动 怕恩典传播 怕福音被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世间的一切美好他们都怕,都反对。 他们擅于把恐惧包装成“秩序”,像用金丝裹着一只空盒子,呈给世界看。 这不是悲剧, 这是讽刺的巅峰:祈祷要申请,沉默要备案。可他们不知道, 信仰有坚固永恒的温度。它藏在信众的眼眸里, 藏在诗歌的余韵里, 藏在那扇被封的门背后。 当人们走过风依旧从门缝钻出, 如同草芽破土而出那般。 它轻轻拂过每一只耳朵, 恩慈地说一声: “哈利路亚”。2025年10月25日 The Wind Speaks Author: Jin Mi Editor: Xing Wenjuan Executive Editor: Hou Gaiying Proofreader: Xiong Bian Translator: Liu Fang Abstract: This poem depicts the...

实名即牢笼:言论无自由之我在的小红书的被封号与消失

作者:毛一炜 编辑:邢文娟   责任编辑:罗志飞   校对:林小龙 我在小红书上,经历过两次封号“消失”。 第一次是实名认证账号。我在小红书上按要求上传身份证,绑定手机号和完成人脸识别,但当时并不觉得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带来安全有什么问题,认为这只是系统平台规定而已。然而有一次,我在主页刷到一条帖子:bi说“中国的军人永远不可能拿枪对老百姓开火”。我只是点进去评论了一句:“你可能不知道‘六加四’等于几。” ...

三里屯孤勇者 我要为你呐喊

作者:申育龙 编辑:黄吉洲 责任编辑:侯改英 校对:熊辩 关键词建议:申育龙、三里屯勇士、彭立发、四通桥事件、中国民主、人权、自由、法治、反共、茉莉花行动。 上周我在美国参加了纪念“四通桥勇士”彭立发被中共抓捕三周年的抗议集会。今天,2025年10月25日,北京三里屯又现孤勇者拉起条幅手持扩音器控诉中共邪教,呼吁自由组党,建立自由人性法治新中国。 从六四,四通桥,到四中全会中共这个邪教独裁组织即将走向那一天这白底黑的控诉64天安门毛泽东画像上的墨水,在中共守卫最严密的地方,撕开了中共邪恶政权的遮羞布。 ...

为什么习近平一定会被历史审判

——从习近平执政期中共对宗教自由的迫害简史谈起 作者:张维清编辑:冯仍   责任编辑:钟然   校对:程筱筱   翻译:刘芳 自2025年10月9日起,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在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多地同时展开行动,大规模抓捕锡安教会的牧师、传道人和会众。截至目前,已有三十余位教牧领袖及信徒被拘押、失联,聚会场所被查封、财物被抄没,部分同工家属亦遭受威胁与骚扰。中共开启新一轮对宗教自由的迫害。 中共对宗教自由的迫害始于这个邪恶政权的诞生,1949年,中共篡权夺政后,建立“五大爱国宗教协会”制度,其核心是:宗教必须组织化、国家化、官僚。 习近平执政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宗教自由的迫害。 ...

时间两端的勇气

致敬万润南与彭载舟  作者:吕峰编辑:邢文娟   责任编辑:罗志飞   校对:程筱筱 翻译:彭小梅   2025年10月13日清晨,旅居巴黎的民运领袖万润南先生病逝,享年七十九岁。巧合的是,这一天正值北京“四通桥事件”三周年。时间与命运在同一天交汇,仿佛在告诉我们:两代人的信念与勇气,在时空中遥相传递,点燃更多人心中的自由之火。万润南先生,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清华大学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工程师。1984年,他创办“四通公司”,推出风靡全国的“四通打字机”,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科技理想主义的象征。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他被迫流亡法国,先后担任“民主中国阵线”秘书长与主席,继续为中国的自由与民主奔走呼号。 “四通公司”早年曾捐建北京“四通桥”,这座桥原本象征着现代化与开放的精神。然而三十多年后,它因另一位勇士而被重新铭记——2022年10月13日,北京市民彭载舟登上四通桥,举起横幅,上书:“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领袖要选票、不要谎言要尊严、不做奴才做公民。”   那一年,中国正深陷严酷的疫情封控。千万人被迫停业、停工、停学,方舱与铁栏之内的人们饱受饥饿、孤立与恐惧,而当局却以“防疫”为名,实施毫无人性的社会管控。在这样的黑暗之中,彭载舟以一人之力,点燃被压抑已久的怒火与希望,照亮了全国,也震惊了世界。直接引发了自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公民抗议——“白纸运动”。 随后,彭载舟被“消失”,四通桥路牌被拆除,地图上也抹去了所有痕迹。当局还派出警力昼夜把守,甚至禁止人们拍照留念。然而他们试图掩盖的名字,却在人民心中愈加鲜明。 万润南先生曾说:“中共害怕‘四通’两个字,因为那象征着开放与自由。他们试图抹去历史,恰恰说明他们的内心仍在恐惧”。他提醒世人:“别忘记四通桥,也别忘记四通桥上的勇士——彭载舟”。 从“四通公司”到“四通桥”,从1989到2022,从知识分子的理想到公民的孤勇,他们跨越时间的鸿沟在同一日交汇。 桥,是连接,是支撑。火,是照亮,是觉醒。2025年10月13日,一个人逝去,另一个人失踪,但他们共同留下了一件永恒的事——让身处黑暗中的人,可以看见那道光。 Courage Across Time- In Tribute to Wan Runnan and Peng Zaizhou Author: Lü Feng  Editor: Xing Wenjuan Executive Editor: Luo Zhifei Proofreader: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