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运之声

从墙内觉醒到海外呐喊

——我的“六四”纪念与民主传承之路 作者:卢超编辑:王梦梦   责任编辑:罗志飞   校对:程筱筱   翻译:刘芳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从中国大陆“墙内觉醒”到美国自由土地上持续纪念“六四”的心路历程。作者回忆了最初通过“翻墙”接触天安门真相的震撼与愤怒,描写了觉醒后的精神挣扎与行动转变,并讲述他在海外加入民运、参与纪念活动、延续民主火种的经历。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叙事,展现出一位普通中国人从沉默到发声、从恐惧到坚持的灵魂觉醒与信念传承。 夜色在窗外漫开,电脑屏幕是我唯一的光源。那一年,我二十多岁,一个在体制内长大的普通青年。那时的我,从未听过“六四”这两个字。我们在课本里学“改革开放”,在电视里看“盛世中国”,而“真相”似乎从不属于我们。 可那天,我出于好奇,打开了一个陌生的窗口——翻墙。 屏幕那一端的世界,与我熟悉的一切格格不入。 嘈杂的喊声、飘扬的横幅、年轻的面孔、坦克的轰鸣。 我看见人群在天安门广场上高唱《国际歌》,看见学生代表举着请愿书跪在人民大会堂前,也看见午夜的枪声与血迹。 我呆坐在那张旧木桌前,手心渗出冷汗。 原来,我被教育去“爱”的国家,曾经这样对待他最纯洁的孩子。 那一刻,我心底的某种秩序塌陷了。 我意识到,真正的“爱国”,不是沉默的服从,而是敢于说出真相。 那一夜之后,我的人生彻底改变。 我开始悄悄阅读被禁的书,偷偷保存那些视频。每当看到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谈“自由”或“人权”,我都会去留言、去辩论——哪怕账号被封、手机被查、朋友劝我“别惹麻烦”。 但我知道,我已无法回到从前。 那是一种“醒来”之后的痛苦,也是一种不可逆的召唤。 一、从沉默到发声 后来,我来到了美国。初到洛杉矶的那一年,我在唐人街的超市打工,夜里住在一间狭小的出租屋。 但我终于能自由地上网,能在公共广场举起标语,不必担心第二天就消失。 记得第一次参加“六四”纪念集会,是在中领馆门前。那天阳光炙热,我和一群陌生的华人站在一起。有人拿着扩音喇叭高喊口号,有人默默举着写着“悼念六四”的牌子。 一位白发老人颤抖着举起蜡烛,对我说:“孩子,我当年就在广场上。”那一刻,我喉咙发紧。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活着的见证。 从那以后,我加入了中国民主党,开始写文章、组织活动。我用文字记录真相,用行动纪念死难者。我们在洛杉矶、在旧金山、在华府举行集会。每当我看到有人停下脚步、伸手接过传单,我就知道——记忆仍在传递。 二、烛光与誓言 每年六月四日,我都会穿上那件印有“64”的T恤。 在自由雕塑公园的夜里,风轻轻拂过烛光,我与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同胞并肩而立。有人高唱《自由花》,有人在祷告。烛光在夜色里微微颤动,就像那些逝去的灵魂在回应。 我常常抬头看那片星空,想着:三十多年前,北京的夜空下,也曾有同样的星星,只是被烟雾与火光遮蔽。如今,我们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把那盏烛光重新点亮。 有时我会想到,如果那些年轻人还活着,他们今天也许已是教师、记者、工程师、父亲、母亲。而他们的理想:公平、法治、尊严,仍在召唤我们。那是一种跨越时间的力量。 三、自由的道路 民运不是浪漫的诗,它是流亡者的血泪,是被审问、被放逐、被误解的坚持。但我没有后悔。我相信,每一次发声,都是一次唤醒;每一场纪念,都是一次延续。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谎言,却在真相中重生。“六四”的烛光点燃了我心中的火,也照亮了前方的路。 有时我在深夜写作,电脑屏幕上的光映在墙上,我仿佛又回到了那间狭小的屋子。 只是这一次,我不再害怕黑暗。 因为我知道,有无数个我,正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守护着同一份信念。有一天,当自由真正降临那片土地,当我们能在天安门广场上,公开为那段历史默哀、为那群青年献花,我会告诉自己—— 这一声声的呐喊,值得。 From Waking Up Behind the Great Firewall...

我曾经是一個天使

作者:何愚編輯:gloria wang 责任编辑:胡丽莉 校对:冯仍 翻译:tomorrow 我曾经是一只天使不是在天上就是在圆形的田野里圆形的边缘有蓝色的花边 我才不顾那漂亮的花边小河的鱼儿用长长的胡须牵着我浪走了世界 我才不顾天上的云朵摇摇欲坠牧羊的小伙用他奶奶的话儿给我讲着古言 我就是一只天使他们不信我也不信慢慢地 我也相信了他们 2020年3月29日 I used to be an angel Text: He YuEditor: Gloria Wang Editor-in-Chief: Hu Lili Proofreader: Feng RengTranslator: tomorrow I was once...

“双十”精神与自由中国——庆祝中华民国国庆日

作者:李聪玲编辑:张致君   责任编辑:罗志飞     校对:熊辩   翻译:彭小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击碎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点燃了中华民族追求民主自由的火种。辛亥革命并非完美,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人民的名义推翻专制的革命,是第一次以“共和”为目标建立国家的政治实验。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主权在民”的理念,从此,“国家属于国民”成为中国现代政治的起点。中华民国不仅是一个政权的名称,更是一种政治信念的象征——它代表了人民可以选择自己的政府,宪法高于个人权力,言论自由不被恐惧压制的国家构想。这正是今日台湾得以成为亚洲最自由、最开放社会的根基。 然而,这段历史在中国大陆被彻底篡改。中共篡权建政后,不仅摧毁了民国的制度与记忆,更用系统性的宣传机器将“中华民国”从教科书、报纸、银幕乃至集体记忆中抹去。中共以“新中国”的名义,掩盖了自己通过暴力、内战与苏联支持建立政权的事实,将“中华民国”污蔑为“反动政权”,将“台湾”诬指为“叛离祖国的一部分”。这种谎言延续至今。中共的历史叙事中,辛亥革命被“截断”,孙中山被“篡改”,民国被“抹黑”,而1949年之后的中国,被包装成“新生”的、唯一合法的中国。但事实上,中共并非中华民国的继承者,而是它的篡夺者。中华民国的宪政体制从未中断,它在台湾延续、改革、发展,成为真正代表“自由中国”的国家。 任何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自由选择与公开授权。中共从未通过全民选举获得统治地位,它依靠的是枪杆子、恐惧和暴力。1949年后,它在“解放”的口号下镇压异议、摧毁民间社会,制造了大跃进饿死数千万人的惨剧、“文革”中对人性的肆虐、“六·四”枪声下对人民的屠杀,以及当今对维吾尔、西藏、香港与异议公民的迫害。这样的政权,没有任何道义上的正当性,更没有政治上的合法性。中共常以“主权”和“统一”作为统治的最后遮羞布,但问题是:一个没有民意授权的党,有什么资格代表中国?一个篡改历史、剥夺公民自由的政权,有什么资格谈“国家尊严”?真正的中国尊严,不在于统一版图,而在于是否能保障人民的自由与尊严。 而台湾的存在,是对中共谎言最有力的反驳。在那里,中华民国的宪政精神得以延续与升华。从蒋经国开放党禁、报禁,到李登辉推动民主化,再到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的政党轮替,台湾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在民主制度下实现良治。台湾有独立的军队、政府、司法体系、货币与护照,实行自由选举,政权和平交接,这些都清楚显示——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共所谓“武统台湾”的威胁,不仅是对台湾自由的挑衅,更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彻底背叛。那些曾高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先烈,绝不会容忍一个新的独裁政党再度奴役中国人民。 七十多年来,中共刻意混淆“党”与“国”,把爱国主义绑架为对党的忠诚,把质疑政权等同“叛国”。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说:中共不等于中国,爱国不等于爱共产党。中国属于十四亿人民,而不是中共少数特权者的私产。真正的爱国,是希望祖国摆脱谎言与恐惧,是让中国人拥有思想与言论的自由,是让孩子们读到真实的历史,不再被洗脑教育所蒙蔽。中共把“统一”当作掩盖腐败的口号,把“民族主义”当作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但在信息自由流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觉醒:他们看见台湾的新闻自由,看见香港的悲剧,看见乌克兰人抵抗暴政的勇气,也开始质疑自己长期生活的国度。 我们呼吁中国大陆人民:觉醒吧!不要再被虚假的“民族大义”绑架,也不要再被“西方阴谋论”吓倒。要问自己:为什么在中国,批评政府要坐牢?说真话要匿名?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却不自由?为什么一党统治要靠防火墙与审查维持? 自由不是外国的特权,它是人类的普遍权利。民主不是混乱,它是制度化的监督与和平更替。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存在,正是证明了这条道路的可行。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中华民国的国旗不仅在台北升起,也将在大陆的天空再度飘扬。那一天的到来,取决于每一个愿意追求真相、拒绝谎言的中国人。 “双十”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面旗帜。它象征着推翻暴政、追求共和的勇气,象征着自由中国仍在延续。今天,我们庆祝中华民国国庆日,不只是庆祝一个国家的生日,更是在捍卫一种信念——那就是:自由与真理,终将战胜谎言与恐惧。  中共可以禁言、可以封网、可以制造恐惧,但它无法消灭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因为那火种,早在1911年10月10日,就已点燃。而今天,我们要让那火光,再次照亮中国的夜空。 “Double Tenth” Spirit and Free China — Celebrating the National Day of the Republic of...

从济南到洛杉矶:一名中国普通家庭的自由追寻者

作者:李银川编辑:张致君   责任编辑:李聪玲   校对:冯仍 我叫李银川,35岁,来自中国山东济南。在那里,我与妻子和年幼的女儿生活,经营着一家民宿。看似平凡,却被一次次政治风暴和疫情管控,推入了绝望的深渊。 济南,这座号称山东政治中心的城市,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压抑与冷漠的代名词。政府的效率低下、政策的僵化,让生活充满艰难。而疫情的三年,更是把这种冷酷展现到极致。 在那段日子里,我们一家人亲历了几百次核酸检测,被暴力的“大白”封锁在楼里。孩子高烧七天,却被医院拒绝收治;妻子的乳腺结节疼痛无法得到救治;母亲的风湿病痛,只因没有24小时核酸证明而被拒绝就医。政府封锁的不只是楼门,而是我们的生路。 2022年12月,面对被无情困在公寓里将近一个月的客人,我忍无可忍,撕掉了封锁的绳索。当我质问警察时,他们威胁要把我关进方舱——那个“用人头换钱”的集中营。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共的防疫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利益。 抗议暴力封控的几天后,被警方以“假健康证”为由拘留。我的手机被无死角的翻阅,并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所谓DNA检测。在看守所里,我与19人挤在15平米的牢房里,食不果腹、渴不成眠,还亲眼看到狱警殴打犯人。那两天像一生般漫长,让我彻底明白:在中国,法律不是正义,而是统治的工具。 出狱后,我越发恐惧。因为我知道,我传播过真相,哪怕只是告诉朋友一些历史和疫情的实情,都可能让我再度入狱。恐惧与压抑让我彻底失去对中国的希望。 我想说的是:中共的统治摧毁了中国人的尊严,把活生生的人当作可以随意牺牲的数字;它让无数像我一样的普通家庭活在恐惧中,不敢说真话,不敢追问公理。 为寻一条信仰与自由之路,我们举家踏上了最艰难的移民旅程。一路辗转十余国,历经打劫、饥饿与恐惧,几乎每一天都在奔波或担忧中度过。 穿越达连雨林时,我们因大意失去了鞋子,脚被泥泞和荆棘割得遍体鳞伤。我一度筋疲力尽,几乎放弃前行。但主没有离弃我,是祂再次扶起我,使我在绝望中看见希望。 在墨西哥的那段日子,充满不确定与恐惧,我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继续。但主的眷顾始终同在。 2023年,我们一家人历尽艰难,终于抵达美国。落地洛杉矶的那一刻,阳光照在我脸上,我第一次感受到“安全”是什么。陌生人的微笑、互助的分享、平等的尊重,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常社会的温度。 在美国,我看到了希望——民主、自由、平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空气。 因着主的怜悯,我受浸归入基督,成为主的儿女。那之前,我曾经历漫长的挣扎与疑惑——初到美国的艰辛,让我无数次向主呼求:“主啊,你为何让我走这条路?” 但在不断读经、祷告、与弟兄姊妹的陪伴中,我渐渐明白,一切困难都是主的带领。祂没有离开我,只是在试炼中教我信靠。 如今,我愿用生命见证:鱼因水而活,人因信而生。 我得着了主的救赎,也得着了真正的平安。 今天,我选择站出来,不仅是为了我和我的家人,更是为了告诉世人:中国的悲剧是真实存在的,中共的暴政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遭遇的。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女儿能在自由的阳光下长大,不必像她的父母一样,靠沉默换取生存。 这是我的心声,也是无数中国家庭的呼喊。 From Jinan to Los Angeles: The Freedom Journey of an Ordinary Chinese Family By Li YinchuanEdited:Zhang Zhijun Managing Editor: Li...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六·四”

作者:邢文娟 编辑:韩立华   责任编辑:罗志飞   校对:熊辩        2025年6月2日,洛杉矶“六·四”纪念馆正式开馆。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了进去,既有对那段被沉封历史的好奇,也有无法言说的沉重与悲痛。        馆内灯光被调得很暗,外面刺眼的阳光和里面昏暗的灯光形成强烈反差,让我一时竟然难以适应。在几秒钟的黑暗里,我感到自己似乎被卷入到了那个被遮蔽三十多年的时空。片刻后,眼睛适应了室内亮度,我缓缓沿着左边的通道走过去,墙上的一张张照片映入眼帘。那些定格的瞬间——广场上的学生、举着标语的市民、临时搭起的广播台——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读着旁边的文字说明,我的脚步不由得放慢,心情压抑而沉重。        当我看到那些年轻的学生,为了民主和自由、为了反对腐败、为了争取国家更美好的未来,不惧在天安门广场上静坐时,我的心被深深震撼。那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在那个年代,他们本可以选择安稳的生活度过一生,但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美好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站出来,冲在危险最前面……        我在展厅里伫立良久,胸口像被压着一块石头。那些影像和文字不仅让我看到三十多年前的热血与牺牲,更让我开始在内心里思考:这段历史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关系?        走出展厅时,我不禁又在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六·四”?而答案似乎又那么清晰。 铭记真相,不让历史消失        1989 年的那场学潮,是一场学生和市民自发的运动。他们呼吁的是反腐败、要民主、求公平,这些诉求放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依然不会过时。然而,这场运动最后以被武力镇压而告终,造成无数死伤,给全社会带来无法愈合的创伤。因为事件的相关信息一直被严格封锁,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仍不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        然而,历史不会因为封锁而消失。纪念“六·四”,就是为了对抗遗忘,把真相留在人们心中。一个民族如果失去民族记忆,就会迷失未来前行的方向。 缅怀牺牲者,守护人性底线        在那场风波中,很多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二十岁,那正是花一样美好的年纪,他们没能看到未来,却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们对自由与尊严的思考。纪念“六·四”,就是对这些人最基本的尊重。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对为正义付出代价的人表达敬意,那么人性的底线就会慢慢被侵蚀。       这种纪念,不仅是哀悼,更是告诉我们后来的人:自由不是理所当然的,曾经有人为之流血,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 反思制度缺陷,避免悲剧重演        “六·四”的发生并非偶然,是社会矛盾长期累积,加之当时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最终导致矛盾激化,集中爆发。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公开对话,不允许合理表达诉求,那么冲突就可能在某个时点以一种异常激烈的方式爆发。       纪念“六·四”,就是不断在提醒当局和我们自己:社会改革需要制度保障,国家治理需要公平透明,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再一次发生。 启发后人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纪念“六·四”,并不是要求人们停留在痛苦里,而是要让后人懂得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社会?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国家和人民?      “六·四”是一代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前途而做出的努力尝试,也是普通民众对国家公平公正的呼喊。今天的我们,或许无法立即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行动,让社会往更自由、更公平的方向逐步前进。纪念“六·四”,是我们每一位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语         三十六年过去了,“六·四”依然值得被铭记。纪念它,是为了守护历史真相,缅怀那些牺牲的人,反思制度缺陷,启迪未来一代接续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勇气,是真正的担当! Why We Must Commemorate June Fourth Author: Xing Wenjuan Edited:...

桥上风声

文:程虹编辑:Gloria wang 责任编辑:胡丽莉 校对:冯仍 翻译:吕峰 有人在桥上, 点亮一束光。 那不是火, 是心底的希望。 有人在喊, 嗓音破碎却嘹亮: “我们要吃饭,要呼吸, 要真话,要远方!” 风越过城墙, 封不住回响。 有人噤声,有人旁观, 有人在梦中回荡。 白纸一张, 胜过万语千言。 沉默的人都在唱, 无声,却滚烫。 他们说: 一个人能怎样? 可星星之火, 最亮在黑暗。 他或许被带走, 可梦没有散。 桥下千万人, 在夜里举灯盏。 自由不是口号, 是呼吸的权。 当恐惧散去, 黎明自会还。 The Wind on the Bridge By: Cheng HongEditor: Gloria Wang Executive Editor: Hu Li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