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

10月1日:国殇日,不是国庆

作者:毛一炜 编辑:钟然 责任编辑:韩瑞媛 校对:程筱筱 翻译:吕峰 1949年后,中共以暴力篡夺政权,以意识形态奴役民族。自由、法治与信仰被摧毁。真正的中国是中华民国,是民主与人性的象征。纪念国殇日是为了警醒与重生。 1949年10月1日,中共在北京宣布“建国”。但那并不是中国的诞生,而是中国被劫持的开始——中华民国在大陆的政权被武力篡夺,合法政府被迫退守台湾。从此,一个靠谎言和暴力起家的政党,窃据国家机器,用意识形态奴役整个民族。 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它有宪法、有国会、有新闻与言论自由。哪怕年轻、脆弱,却象征着中国人追求民主与法治的开端。那是一个可以辩论总统、批评政府的时代,一个中国人终于以“公民”身份面对国家的时代。 而中共的到来,终结了这一切。它用阶级斗争取代法治,用党性取代良知,用领袖崇拜取代信仰。 七十多年过去,中国的现代化被独裁体制所扭曲——1958至1962年的大饥荒,三千万以上同胞饿死在“人民公社”的口号下;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摧毁了知识、文化与家庭;1989年的天安门血案,坦克碾碎了青年一代对自由的希望;而在今日的新疆、西藏、香港,自由被掐断,语言与信仰被迫沉默。 中共一边高喊“国庆”,一边制造国殇。它不代表中国,它只是以“中国”的名义继续统治中国人。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是孙中山所言的“民有、民治、民享”;是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是社会坚持的选举、司法独立与新闻自由。那才是中国应有的模样——一个自由而有人性的国家。 10月1日提醒我们:中国被偷走了,真正的国家被迫退守台湾,十四亿人民被囚禁在一党专政之下。纪念“国殇日”,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清醒;不是为了撕裂,而是为了重建信念。唯有认清中共不等于中国,我们才能重新走上救赎与重生的道路。 让我们重新喊出:“中华民国才是中国,中共不是中国!”让这句话,不只是口号,而是觉醒的起点。 ...

中国的“K签证”

一场关在防火墙里的“国际化”闹剧 作者:冯仍编辑:钟然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tomorrow 根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境内外籍人士总数为84.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0.06%。这意味着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外国人的影子。这个比例比印度、日本、乃至许多非洲国家都低,只略高于朝鲜。换句话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单一种族”的大国。 然而,就在这样的现实下,北京却在今年10月1日高调推出所谓“K签证”政策,宣称要从全球吸引理工科(STEM)领域人才,打造“中国版H-1B签证”。按照宣传口径,这是一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目的是和美国争夺科技人才。 但讽刺的是,这项签证政策刚一宣布,舆论几乎全线翻车。微博话题“#K签证会让外国人抢走我们的饭碗吗#”登上热搜,评论区成了排外与怨气的宣泄场。人民日报不得不亲自下场“科普”,试图挽救形象;然而网民的愤怒却并非因为他们“仇外”,而是因为他们早已被体制教会了“封闭与敌意”。 中国政府多年来筑起的信息防火墙,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几乎没有与外部世界直接交流的机会。外国人稀少,外语教育僵化,海外媒体被屏蔽——于是,整个互联网舆论生态自然滑向一种封闭、狭隘的民族主义。于是,当K签证出现时,这种“防火墙下的国际化”就成了一场闹剧:民众害怕外国人会“侵占中国”,甚至出现“防止印度化”“五胡乱华重演”的荒诞论调。 但问题的根源,其实并不在于K签证本身,而在于一个长期被禁锢在谎言体系里的社会。一个连自己公民都不信任的政权,又凭什么能吸引外国人才? 看看现实:同样的时间,中国的青年失业率达到18.9%,而且这还是“优化后”的数字;22岁的女留学生张雅笛因为参与“挺藏会”活动被指控“煽动分裂国家罪”,可能面临十五年刑期;网络博主户晨风因为表达不同意见被封号、被围剿。——在这样一个“言论可致罪”的国家,外国人真的敢来吗? 即便他们来了,又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没有WhatsApp、没有YouTube、不能自由上网”的信息孤岛。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又何谈创新? 事实上,K签证并不是“开放”的象征,而是当局焦虑的产物。它不是为了吸引人才,而是为了制造一个“我们仍在开放”的假象,好让国际投资者相信这个体制依然稳定、可靠。但对内,它照旧封锁信息、打压异见;对外,它竖起笑脸,企图在全球舞台上争取科技与资本。 这是一场典型的“双面开放”:外向的面具,内向的灵魂。 因此,中国真正需要的“K签证”,并不是发给外国人的,而是发给自己的青年。让他们能够自由迁徙,不被户籍束缚;能够自由表达,而不被删帖封号;能够自由选择信仰,而不用担心被指控“邪教”;能够凭努力改变命运,而不是靠“关系”与“背景”。 只有当中国青年首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而不是“被统治的对象”,中国才有资格谈对外开放。否则,无论发出多少签证,建多少“人才引进园区”,都只不过是在一堵更高的墙上贴一张“欢迎光临”的标语。 真正的开放,不是让外国人来,而是让中国人走出去、说真话、活得像人。K签证能解决的,只是数字;制度改变的,才是命运。 China's "K Visa" A Far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ehind the Firewall Author: Feng Reng Editor: Zhong Ran     Editor-in-Chief: Luo Zhifei     Translation: tomorrow Abstract: China's K visa...

我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我是中华民国的遗民

作者:赵杰 编辑:韩唳 青天白日下的心声 2025年10月4日清晨,我来到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的巴恩斯公园,参加由加州台湾同乡联谊会举办的中华民国114周年双十国庆升旗典礼。当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在风中升起时,我心里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百感交集。 从在国内冒着风险突破中共的网络围墙,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近代史开始,我就为中华民国的坎坷命运感到悲哀,并始终认同自己是中华民国的一员。今天,第一次在海外亲身经历为它庆生,我更加清楚地告诉自己:我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我是中华民国的遗民。 I Am Not a 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I Am a Survivo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uthor...

于朦胧事件:沉默无法保护任何人

作者:毛一炜编辑:周志刚 责任编辑:李聪玲 翻译:吴可正 2025年9月11日,演员于朦胧在北京一小区坠楼身亡。官方说是“饮酒意外”,不公布监控,也不做尸检,连最基本的警情通报都没有。消息传来的瞬间,我的心猛地一紧:连公众人物都能出事,我们普通人还能有什么安全? 这个体制靠恐惧维系。每个人都在自我审查,每句话都要掂掂分量。朋友圈、微博、抖音,每一次发声都可能成为目标。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安全,哪一次行动会惹麻烦。周围的人,甚至你熟悉的朋友,都可能因为一句话、一次评论、一次点赞而被盯上。人人自危,这不是夸张,而是每天都真实存在的压力。 更可怕的是中共对新闻和舆论的全面掌控。官方媒体筛选报道,删掉不利信息;网络上的异议声音被封锁、删除甚至封号。公众能看到的几乎全是官方版本,真相被扭曲成单一叙事。质疑被当作越界,讨论被当作挑衅。信息被控制,恐惧被制度化,迫使我们小心翼翼地活着。 于朦胧的遭遇告诉我:沉默不能保护你。退让只会让高压体制更肆无忌惮。敢发声的人,即便付出代价,也没有让社会被恐惧吞噬。每一次有人关注、有人质疑、有人记住,都是在提醒我们——权力不是无敌,恐惧也不是终点。 我们不能选择麻木。独裁必须被问责,真相必须被追寻。每一个关注、每一次发声,都是对抗恐惧的方式。我们要让被掩盖的生命被看见,让被封锁的声音被听到。 于朦胧事件,是一面镜子。铁拳之下,人人自危;独裁之下,真相隐瞒。舆论被控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目标。但正因为有人敢站出来,我们才看见了勇气。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他的经历,不是为了哀叹,而是提醒自己:不惧发声,是对抗恐惧最直接的方式。 我们不会忘记他,我们不会沉默! 真相不能被掩盖! 独裁必须被问责! 自由属于人民,不属于红色权贵! The Yu Menglong Incident: Silence Cannot Protect Anyone Author: Mao YiweiEditor: Zhou Zhigang Responsible Editor: Li Congling Translator: Wu Kezheng On September 11,...

作为一名藏传佛弟子对张雅笛失联事件的呼吁

作者:陈婷编辑:李之洋 责任编辑:罗志飞 翻译:tomorrow 近日,我看到了一则令我震惊与愤怒的消息:年仅22岁的女留学生张雅笛(网名“ Tara”),在2025年7月5日回国探亲后,于7月30日在云南香格里拉失联,至今已超过四十余天音讯全无。多方消息称,她可能因所谓“危害国家安全”被国安带回长沙。更令人揪心的是,前往长沙帮助其母亲的知名人权律师江天勇,也在9月16日被不明身份人员强行带走。 作为一名藏传佛弟子、达赖喇嘛尊者的追随者,我心中充满了悲痛与愤怒。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学子的个人遭遇,而是整个民族自由、信仰自由与人权尊严被践踏的又一铁证。 张雅笛是湖南长沙人,今年才刚满22岁。她长期在法国学习生活,不仅通晓汉语、藏语、英语和法语,更是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硕士奖学金的优秀青年。正值花样年华的她原本应当在今年9月踏上英国求学之路,继续投身学术研究与跨文化交流,却因为一次普通的探亲之行而从此音讯全无。 在失联之前,张雅笛曾积极参与学术与社会议题,曾经加入「华语青年挺藏会」,担任编辑工作,致力于传播藏民族文化,推动汉藏之间的理解与和解。她用自己的学识与行动,努力打破民族隔阂,推动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应当珍视的青年才俊,却在中国的政治铁拳下被视为“危险分子”。 张雅笛的失踪,并非孤立事件。自上世纪以来,中共对藏传佛教和藏人社会的控制早已深入骨髓:第十一世班禅喇嘛根敦确吉尼玛,在六岁时被确认身份后不久即遭中国政府秘密劫持,至今三十年杳无音讯。全世界都知道他是最年轻的政治犯之一,却没有人能见到他真实的生活状况。藏传佛教的各类活动、寺庙僧侣、法会修行都在高压监控之下,甚至连达赖喇嘛尊者的照片也被禁止。 近年来,中国更是通过所谓《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试图垄断宗教事务,妄图掌控达赖喇嘛尊者的转世,严重侵犯信仰自由。 而今,连一名努力促进民族对话、支持藏人、追随真理的汉族女青年,也遭遇了与班禅喇嘛类似的“强迫失踪”。这充分说明,打压信仰、打压人权、打压真相,并非只针对西藏或某个民族,而是针对一切坚持良知、勇于发声的人。 作为佛弟子,我学到要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但慈悲并不意味着沉默。佛陀教导我们,见到不公时,应当勇敢发声,守护正义。张雅笛的遭遇,让我想到无数在西藏、在新疆、在中国各地被强迫沉默的人。他们因为信仰、因为良知、因为渴望真相而被消失、被囚禁。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国际人权公约,更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与良心。 我为张雅笛祈祷,愿她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与护佑;我也为她的母亲祈愿,愿她在绝望与恐惧中得到力量与勇气。同时,我也要以佛弟子的身份郑重发声:任何政府都无权剥夺一个人追求真理、表达思想与信仰的自由。 在此,我要向国际社会、向所有热爱自由与正义的人们呼吁: 要求中国当局立即公布张雅笛的下落,保障她的人身安全。 呼吁中国释放第十一世班禅喇嘛,并停止对达赖喇嘛尊者转世事务的政治操控。 敦促各国政府、人权组织与媒体加大关注,不要让这些“失踪者”在黑暗中被遗忘。 号召所有佛弟子与正义之士共同祈祷、共同发声,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呼喊。 今天,张雅笛的遭遇,再次证明了达赖喇嘛尊者多年来的警示:中国对宗教自由与人权的打压,绝不是个别事件,而是一种系统性、制度化的镇压。我们不能沉默,因为沉默就是纵容。 作为藏传佛弟子,我深知佛法中的一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为藏人祈愿,更要为所有遭受不公的人发声。张雅笛,一个年轻的汉族女子,她选择了支持藏人,选择了走在真理的道路上,如今却因此被噤声。她的勇气值得我们铭记,她的遭遇值得我们行动。 我衷心祈愿:张雅笛能早日获释,重获自由;愿她的善心与勇气化作更多人的力量;愿未来的中国不再有这样的迫害。愿慈悲与正义早日照亮这片黑暗。 As a Tibetan Buddhist disciple, I appeal to the missing Zhang Yadi case Author: Chen TingEditor: Li Zhiyang Editor-in-Chief:...

从西贝“预制菜”风波看中国的食品安全困局

作者/编辑:李聪玲 责任编辑:胡丽莉 翻译:吴可正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公开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同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随后,他在直播中进一步强调,自己并不是单纯反对预制菜的工艺,而是反对餐厅在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使用预制菜。他提出了两个核心诉求:一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必须得到保障;二是国家应尽快出台预制菜的明确定义和标准。 为了证明说法,他还在社交媒体中展示了部分媒体探访西贝门店的影像,指出冷冻鱼、袋装汤料等现象,并公开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在9月12日的直播中,他明确表示自己并无“针对西贝”或“针对贾国龙”的个人敌意,而是希望通过这次事件推动行业透明化与制度完善。罗永浩的直言很快引爆了舆论,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留言支持,表达了自己对“预制菜进餐馆却不标识”的愤怒。显然,这不是一次个人的口水战,而是公众对食品安全长期焦虑的集中爆发。 面对汹涌的舆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企业方面迅速作出回应。首先,贾国龙在公开采访中坚决否认“西贝菜品属于预制菜”。他解释称,西贝部分食材确实经过中央厨房的统一加工处理,但这与“预制菜”不同。按照他理解的定义,预制菜是“工厂生产、冷冻包装、加热即食”的模式,而西贝依然保持现场烹饪、调味,只是通过中央厨房切配、分份以保持标准化。为了挽回声誉,西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并公开罗永浩所点13道菜的完整制作指导书,试图证明“非预制菜”;宣布全国门店后厨对顾客开放,只要符合防护规范,就可随时参观。推出所谓“罗永浩菜单”,即把争议菜品单独列出,并打出口号:“不好吃,不要钱”。计划开放原产地、中央厨房、工厂等参观路线,增加透明度。 与此同时,贾国龙宣布将起诉罗永浩,称对方的不实言论已给西贝带来巨大损失。他透露,9月10日至12日短短三天,西贝日均营业额下滑100至300万元,这已是公司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外部危机。可以说,西贝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被迫从强硬反驳转向“自证清白”,而危机背后的核心,依旧是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 然而,当西贝公开后厨实际操作后,诸如不用鸡肉熬制的“鸡汤”、存放一年的冻羊腿、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儿童餐专用西兰花等画面迅速在网络走红,令公众“大开眼界”。这种“中央厨房加工”与“预制菜”几乎难以区分,而多数餐饮企业为了营造专业餐厅的形象,并不会主动向消费者说明出品背后的真实情况。 中国餐饮业规模庞大、竞争激烈,预制菜近年迅速崛起,背后有三大驱动力:一是成本压力——原料上涨、房租高企、用工紧缺,迫使餐企寻求低成本模式;二是规模复制——连锁扩张需要口味统一、流程可控,预制菜成为最佳“标准化”方案;三是资本推动——被包装成“千亿赛道”,产业链迅速成型。然而,追求效率和利润,并不等于食品健康与安全。 而公众对预制菜的反感,并不仅仅因为口味,而是出于深层的不信任感。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到“毒生姜”“苏丹红鸭蛋”,公众一次次经历“舌尖上的灾难”,信任早已脆弱。背后折射的是制度性问题:监管缺位,地方政府往往顾及税收和就业,不愿严格执法;官商勾结,违规成本极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缺乏监督渠道;逐利至上,资本逻辑压倒公共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新兴食品模式都容易被怀疑为潜在隐患。 中国要走出食品安全困境,需要强化监管执行,确保标准统一、执法严格;提高信息透明度,让食材来源、加工方式和添加剂使用可被公众查询;加大违法成本,遏制官商勾结和违规行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减少过度加工和添加剂依赖,同时保持食品营养与口感;并加强公众教育与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机制。 今天的预制菜风波不仅是餐桌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隐喻:它像极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复制”模式——追求规模与效率,却牺牲了品质与安全。它揭示了公共治理的软肋——信息不透明,监管缺位,资本绑架政策。它让人们直面一个现实——普通人对制度的依赖比想象中更深,而制度却往往让人失望。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一顿饭看似琐碎,却连着生命健康、社会信任与制度公正。罗永浩和西贝,只是一次舆论的契机。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真正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是否能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吃到安心的饭,是否能让普通人在餐桌前不必怀疑自己是不是“实验品”。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若任由资本裹挟、监管缺位,它就可能成为新的“毒药”。守护餐桌,其实就是守护未来。 The Predicament of China’s Food Safety Seen Through the Xibei “Pre-prepared...